第3章 预言书中的蒋毛与洪杨
信”也宽容它三分。如此而已。
3.8 两百年转型的最后关头
前已言之,在社会科学家的电脑里,历时十四年的“太平天国”只是近两千年来,“中国社会第二次大转型”中的“第一阶段”。
吾人今日在这个走着瞧的程序中,回看这个转型运动,自鸦片战后发轫以来,大致需时一百八十年至二百年,始能竟其全功。显然的它现在已进入其最后阶段。如无重大意外,下一个“定型”社会,在二十一世纪初季应可酝酿成熟矣。——国事在社会科学家的计算机里,似乎也是可以预言的呢!
再者这一记“阶段分明”的转型运动,不是勇往直前、有进无退的。它是走三步退两步;甚或是走两步退三步地缓缓地向前移动而至于今日。这也是“辩证”论者所强调的“对立-统一”的公式吧!迂回是难免的;前进则是必然的。明乎此,我们对“头有发,衣怕白;太平时,王杀王”的“知其然”,就可以提出社会科学也能够加以诠释的“所以然”了。
3.9 “流窜”、“割据一、“围剿与反围剿”
须知我“汉族中心主义”的武力和文明向外扩张,自古以来是自北而南的。从“吴越”的归宗,到“南粤(越)”的同化,到“越南”之加盟,是程序分明的。可是洪杨诸公这次却领导了大批“粤匪”,逆流而行,打出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第一个“北伐”!(其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和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只是竟其未竟之功。)
洪杨这次北伐,其来势之猛,真是世界史上所寡有。吾人如把它十四年的历史分段而论之,大致也可分成三大阶段:曰流窜时期(一八五一~一八五三);曰割据时期(一八五三~一八五六);曰围剿与反围剿时期(一八五六~一八六四)。一八六四以后的捻军和华南一些会党的继续活动,只能算是围剿与反围剿的余波了。
所谓“流窜”者,简言之便是传统的黄巢、张献忠的斗争方式。农民在揭竿而起之后,由小股化大股,与官军你追我赶,不守一城一地,在国内四处流窜,钻隙前进,拖死官军。
洪杨起义的最初三年,便是这样的,他们是一群没有根据地、没有后勤、没有固定兵源的中国传统历史上所记载的“流寇”——近人所谓农民大起义。这种农民起义所以能愈战愈强、愈滚愈大者,是有他们特殊的社会条件的。那就是政治腐化、官逼民反;社会瘫痪、民不聊生。在这个人心思乱的国度里,一般饥民和他们的有政治野心的领袖们,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一旦有人揭竿而起,则星星之火,很快的便可以燎原(《毛选》中以此为题)。
3.10 “永安突围”时的人救问题
洪杨于一八五二年春自永安州突围北窜时,连妇孺在一起不过二、三千人。——读者中的洪杨专家们,且慢……,先让在下谈点个人的小考据:
关于永安突围的人数,我的业师郭廷以先生(中国近代治太平史的第一位权威),和后来的简又文、罗尔纲诸先生都说有数万人之众。笔者于五十多年前在沙坪坝的大学课堂里,便向郭师质疑。我认为这个数目字太大。我的理由有两点:第一是个人经验。那时我也是个形同流寇的流亡青年,与数千流亡伙伴自陷区“突围”到西南山(苗)区去的。亲身经验告诉我们,像永安那样的西南小山城是很难容纳像我们自己那样从天而降的“三千小儿女”的。慢说吃喝住,连大小便都无法容纳呢!
第二是历史档案。当时向永安合围的官军总数不过一万四千人;而被围者其后总说是“被围于数倍之敌”。如此则突围者不过二、三干人,实是个合理的数目了。
后来笔者在美国大学里教书,自己和学生一道读洋书,不意竟忽然开朗。原来当时参加永安突围的重要领袖之一的“国舅”赖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