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天启五年 夏 【1036 建奴全军覆没】
接近就躲进方阵。

    这种战法源于航海时代全盛的西班牙,没落于十七世纪的德意志三十年战争。

    而排队枪毙是晚一些的事。

    到了十八世纪,刺刀的发明和训练的进步使得火枪手可以直接对付骑兵。

    长枪手就退出历史舞台。

    为了增大火力面,步兵开始排成纵深短的横列。尤其是三段击战术发明后大家都排成三列。

    轮流开枪,就是所谓的排队枪毙。

    排队枪毙的精义是排队。

    对面一轮排枪,其实打不死很多人,但是如果纪律不严明训练不精,很可能瞬间崩溃。

    所以排队枪毙年代,欧洲各国训练极严。

    尤其是普鲁士。

    太平天国的年代,双方都是很多新征的兵,能不能站得住不乱跑都是问题。

    所以很可能大量装备火枪对射,但是估计组织不起排队枪毙。

    火枪装备后战死率上升,淮军是学排队枪毙的,从外国军官那里学来的,程学启和潘鼎新,张树声,刘铭传都有研究。

    湘军外表看上去跟古斯塔夫二世的方阵很像,但实际上比不上,至少步兵火力差太多,而且缺乏有力的骑兵和炮兵。

    湘军多用两磅劈山炮,比不上瑞典的军团炮。

    吉尔福德战役中格林将军的三道防线都未能阻挡坚韧的英军。

    会战开始,英军向第一道防线进发,民兵进行了几次齐射,但是当英军靠近森林后就崩溃了。

    英军部队穿过森林向第二道防线进攻的的时候遭到了两翼狙击手的射击。

    康华里把他的第二梯队投入战斗,双方陷入激战。

    部分英军率先突破了第二道防线后,没等在森林里混战的友军就向第三道防线进攻,反被击退。

    格林抓住这个时机,命令大陆军的两个马兰里团反击英军,战斗进入最白热化的阶段。

    康华里不得不命令自己的炮兵不分敌我的向正在厮杀中的两军射击,不少英军倒在自己人的炮火之下。

    最终大陆军被逐出,只剩下右翼还在坚持作战,随着后续英军部队的陆续达到,格林意识到已经输掉了会战,也只能下令撤退。

    吉尔福德的殊死近战,会战后英军康华里勋爵曾这样赞美他的士兵:这支规模很小的部队的官兵们,其所作所为完全超出了他们享有的荣誉。

    这场持续90分钟的会战,美军死伤约300人,战后大量的民兵也无力再战,解散回家。

    英军靠着坚韧赢得了会战,但是也付出了高于防守方,死伤500人的惨重代价。

    虽然最终的结局是康华里不得不放弃内地,然后向北开往弗吉尼亚,最终在约克敦遭到围攻输掉战争。

    这场会战也说明了,训练不足的美军,虽然有着人数和地形的优势,即便在取得了良好的伤亡交换比的情况下,仍然不足以抵挡英军训练有素的推进。

    独立战争一种广为流传的映象是身穿自然色外衣的美国战士在战场上能够准确的瞄准射击身穿耀眼服装排着笨拙队形的英国战士,并以此获得了整个战争的胜利。

    然而并不真实。

    美国战士的好枪法,由于操练不足,队列松散。

    很多时候并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华盛顿在围困波士顿时候清点部队人数时曾感叹当时美军的效率低下:“常备军一个小时就能做完的事情竟然用了八天时间。”

    直到大陆军吸取了经验教训,从欧洲教官那里学到战术技巧,美国步兵才发展成一支有效的力量。

    弗德里希·威廉·冯·斯徒本男爵是从普鲁士来的志愿教官,曾在七年战争时期担任腓特烈大帝的陆军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明鹿鼎记简介 >明鹿鼎记目录 >天启五年 夏 【1036 建奴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