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七章
用大笸箩摇出来的,跟做元宵,是一个原理……我姨父是季节工,每年冬天在龙潭湖采冰,夏天到冷库里去倒库;我们院西屋的焦大爷是扎席棚的匠人,东屋的黄大叔是京剧团里专门打旗儿的龙套……这条胡同里,还有焊洋铁壶的,做切糕的,修理自来水笔的,在小玻璃厂吹玻璃瓶的……这里头有的职业,如今已经没了,用不着,淘汰了;可做绢花这行业,好像什么年月都还有用处,如今工艺美术商店里头,也还能看见绢花……我父亲原来就一直这么想,他,还有我刚才说的那么一大群小市民,他们从清朝,到民国,从什么北洋政府,到敌伪政权,到抗战胜利审判汉奸,一直到一九四九年解放军进城,一直就那么守着自己的小职业,谋生……娶媳妇,养孩子,给老人送终……我父亲就常说,什么时候也有人要绢花是不?办喜事,结婚,再怎么节省,新郎新娘也总得戴朵大红花吧?……新社会,奖励劳模,不也得戴红花?那需要量,更大了不是?……我不记得我父母说过什么具体的歌颂新社会的话,他们俩实在不是会说话的人,尤其是新名词儿,更说不来……可我回想起来,他们对新社会,是挺知足,挺满意的……谁想到了一九六六年,忽然起来了文化大革命!那可真不得了!……你能理解吗?你恐怕不一定理解……“文革”之前的那些个政治运动,说实在的,都没怎么运动到我们家这样的小市民群里头,什么批判胡风啦,反“右派”啦,反“右倾”啦,一直到“四清”,都跟我们没多大的关系……就是“文革”刚起来,什么批《海瑞罢官》啦,批“三家村”啦……甚至于什么聂元梓呀,“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啦……都好像并不是跟我父母和我,还有我们那些个小市民群儿,有多大关系的事……你问我当时怎么个情况?对,我还在上学,上高二……准备考大学?家里和个人都没那个打算……那时想将来干什么?理想?当然有想法,也算是理想吧,不过我跟父母有些个矛盾,他们是想让我进工艺美术厂学一门手艺,不一定非学做绢花,可以学漆雕,或者扎风筝什么的……我自己?我那时候根本坐不住,哪儿愿意进工艺美术厂?我喜欢摔跤,练垫上运动……说来您别笑话,我当时的最高理想,是进京剧团当个翻筋斗的龙套!……其实,自打一九六五年,就在搞京剧改革了,搞现代戏,我们这院东屋的黄大叔那时候跑的龙套已经不是打旗的,是扮个“匪军丙”什么的了……可现代戏里有时也得有翻筋斗的是不是?“匪军丙”什么的有时也得滚两下子嘛!我就愿意干那个,一来合我好动的性于,二来那不也是凭劳动吃饭?有什么不好?……

    ……可是,忽然,冷不丁地,一九六六年八月三号那天到了……是呀,那是文化大革命里头的一天,可你查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那些个书吧,这一天根本没什么记录,因为什么路线斗争啦,两个司令部呀,在这一天,都没什么值得记在历史上的重要事儿……可就在这一天,我们家毁了,我这一辈子,也就是打那天起,来了个大转折……这几年,我常想,历史是个什么东西?像我这样的人,它就总把我绕在外头,忽略不计……可到头来,我也还是给扣在了历史这个罩子底下……

    ……讲具体的事儿!……那一天以前,自打一九六六年六月,北京大学那“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在报上一登,北京就乱了……我们学校,也就有些个同学,给党支部贴上了大字报,那些个积极贴大字报的同学,多半是干部子弟,也有个把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挺傲气的主儿……他们消息很多,有的还直接到北大去“取经”,回来就不光是贴大字报,还揪斗党支部书记和校长什么的,这样学校就没法子再上课了……后来学校就来了工作组,据说是团中央派来的,秩序就稍好了一点,最早给党支部贴大字报的同学,有的就给定成了“游鱼”,又从他们背后,挖老师里的“黑手”……可没几天,工作组又倒台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栖凤楼简介 >栖凤楼目录 > 第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