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桂林春秋
盾似乎被那些约稿者所包围了,而在此时,桂林的天气正是阴雨连绵,湿润的春天的气息,茅盾在这斗室里,更觉得阴晦和无奈,而且前楼宋云彬他们的深夜的牌声、笑骂声,时时来吵扰茅盾宁静的心境,吵得烦而腻,有时茅盾跑上去发了一通火,才算平息一些。但素来颇想得开的茅盾,戏称楼上是“两部鼓吹”
即喻为唐代的立部伎和坐部伎,十分形象和生动。茅盾此时为应付稿约,专门写了一组杂文,取题为《雨天杂写》,借古喻今,把秦始皇、汉武帝、姚兴、鸠摩罗什、拿破仑和希特勒、李斯和董仲舒等,嬉笑怒骂,妙趣横生。
6月底的一天,茅盾忽然收到一份请柬,一看,是桂林中国旅行社在乐群社请客,招待在桂林的作家画家。茅盾和夫人孔德沚都在应邀之列。主人是新上任的《旅行杂志》主编孙春台,杂志社请客是约稿,杂志社认为茅盾这几年走南闯北,应该有许多旅行游记可写。茅盾答应写稿。后来,茅盾写了《新疆风土杂记》约8千字,这是茅盾离开新疆后第一篇详细介绍新疆的文章,并从此与《旅行杂志》建立起关系。
写完《劫后拾遗》之后,萦绕在茅盾脑际的长篇又在脑际盘旋。这部长篇是多少年来一直藏在茅盾心底,由于奔波和生活中没有契机,一直没有动笔。在文学生涯和革命社会活动中,茅盾打算史诗般地反映中国从本世纪以来的历史画卷。大革命结束后,茅盾隐居在上海,创作了三部曲,把大革命时期的历史画卷展示给读者,塑造了一群现代女性形象。从日本回国后,茅盾又创作了展现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画卷,刻划了赵伯韬、吴荪甫那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之后,茅盾曾设想把自己熟悉而记忆深刻的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段历史,用小说艺术再现出来,以求完整地再现中国社会从20世纪初20、30、40年代的历史。
但抗战前的这个宏伟计划,茅盾一直没有实现,仅仅在心里酝酿着、筹划着。现在客居桂林,茅盾觉得计划中的小说,孕育成熟了,尤其在时间上的沉淀,对在世纪初发生在故乡的故人故事,更加明确清晰了。母亲的性格、形象,舅父舅母,表姐表嫂等等许多亲朋故旧的形象、个性及他们的生活习惯,清晰地凸现在茅盾的脑际,于是,茅盾在1942年8月,开始写,并在《文艺阵地》上连载,成功地塑造了赵守义、王伯申、黄和光、张婉卿、张恂如和恂少奶奶及钱良材等人物。在茅盾的笔下,书中的不少人物,如婉小姐、钱良材等,“有革故鼎新的志向,但认不清方向。当革命的浪涛袭来时,他们投身风浪之中,然而一旦革命退潮,他们又陷于迷茫,或走向了个人复仇,或消极沉沦。”因此,茅盾把这部小说取名为。从这部气势恢宏而又委婉细腻的小说中,我们从其人物中,窥见到作品人物的生活原型,如张婉卿这个果断有远见的女性,取材于作家自己的母亲,再现了其母亲年轻时代的风采。其他如王会悟的影子,都可从其一笔一笔中寻到影子。再从恂少奶奶的举止和性格中,可以见到茅盾那命运多蹇、却善良贤惠美貌的舅母陈宝珠的影子;而钱良材的言行个性,又有点卢表叔在乌镇那一段不甘寂寞、热情奔放的生活的影子。总之,从这部中,我们可以看到茅盾的故乡情结,也看到客居桂林的茅盾内心的风云。
原来计划颇宏伟,预计分三部,第一部写“五四”
前后,第二部写北伐战争,第三部写大革命失败以后。但茅盾这个史诗般的宏伟计划,后来因为离开桂林未能如愿。从现在出版的中只能看到“五四”前后江南城乡新旧势力错综复杂的斗争,还看不出作者原来的整个写作意图,霜叶还没有红,围绕男主人公钱良材的故事刚刚展开,女主人公张婉卿的性格还有待发展,而另一位女主人公张今觉则尚未登场。
正当茅盾挤在小桌边写时,文化服务社社长,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