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当新郎
解放的文章中,竭力主张“把踹在地下的女子扶起来,一同合作,向前猛进。”并提出“提高女子的人格和能力,便和男子一般高,便成促进社会进化的一员,那便是我们对于女子解放的理想的大标帜。”并提出妇女解放的新理想标准:“就是要把女子看作和我们完全一样,我们要尊重伊们的意志,我们要还伊们自由,同时我们也要把从伊们那里揽来的责任归还伊们。”茅盾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深深感到妇女解放运动的紧迫性和严重性。
按乌镇婚嫁习俗,茅盾结婚三日后,偕新娘去岳父家拜见长辈,因岳父无心铺张,仪式相当简单,只是见个面,略备茶点招待,盘桓半天后,即偕新娘回家。在岳母家里,茅盾却发现新娘治家有方,两个调皮弟弟见她十分听话,心中暗喜。但回家后,茅盾母亲便发现新娘子两眼红肿,便究问起来,才知道新娘子回娘家与她母亲吵架了,埋怨母亲不让她念书。害得她在婆家成了十足的乡下人!茅盾母亲便开导她,用苏老泉的例子激励她可以重新学习。并表示,只要新娘子肯学习,她愿意教她识字读书。并又让茅盾为新娘子取名为“德沚”。
新婚的日子似乎过得特别快。茅盾想到编译所还有不少事要等他去做,想早点回上海,以免耽误那边的事情。他对母亲讲了自己的想法后,母亲表示:“你回去吧,德沚,我来教她。”此时,在旧俗气氛十分浓郁的小镇上,有新婚一月不能空房,空房则不吉的说法。茅盾母子却不信这个俗理。但茅盾去岳母家向岳母辞行时,却遭卧病在床的岳母的反对,“该过满月才走。
你们新派也太新了。“茅盾只能点头安慰几句,没有再解释。
茅盾回家乡过年并举行婚礼后,没有度完蜜月,便匆匆坐船回到上海。
而夫人则由母亲教识字教写字。每天上午、下午各写两个小时字。这样学了一两个月,孔德沚倒识了五六百字。但茅盾母亲发现儿媳一个人在读书时,心神不定。
问其故,也无结果。有一天茅盾的二婶谭谱生来串门,与茅盾母亲聊天时,说到德沚读书,谭谱生告诉茅盾母亲:石门(离乌镇二十里路)
丰斛泉的大女儿在办一个小学,专收女生,叫振华女校,如果德沚能进学校,和同学一起听课,效果就不一样了。于是茅盾母亲托谭谱生去石门商量一下,像德沚这样年纪,学校能收否。后来,振华女校答应接收孔德沚去那里读书,在振华女校,孔德沚读了一年半,认识了张琴秋(后来成为她的妯娌)、钱青等年纪比她小的同学。
此时茅盾在上海,参与《小说月报》的改革,并日夜用心在工作上。后来因岳母病重,孔德沚只好休学回家侍候母亲,再加上她对校长的态度看不惯,便干脆辍学回乌镇,再不去石门读书了。茅盾母亲没有办法,只好再由自己教儿媳。孰料,孔德沚识字渐多以后,心思也活了。正在湖州湖郡女校读书的邻居姑娘王会悟回乌镇时,向孔德沚宣传湖州那所学校如何如何好,也劝孔德沚去那所教会办的学校念书。孔德沚在乌镇住得发慌,也正想去外地读书,和王会悟的建议不谋而合。孔德沚不等与婆婆、丈夫商量,便答应去那里。茅盾知道后写信给母亲,请母亲劝孔德沚,不要去那种学校读书。
固执而求知心切的孔德沚还是去了。茅盾母亲觉得没有办法,只好让她去试试。
可是,没有多久,孔德沚自己逃回家来,原来这湖郡女校因是教会办的,学校里都讲英语,孔德沚因从未学过,自然无法上课,哑已一般无法交流了。
因而自己大呼上当,忙逃回乌镇。
这时,茅盾母亲觉得儿媳一人在乌镇寂寞,不如早点让她搬到上海,与儿子团聚。于是私下写信对儿子讲了自己的想法。并让儿子在上海找住房。
其实此时,茅盾母亲还有一个没有说出口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