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灵人杰
18世纪到19世纪初之间,乾隆开“四库全书”馆,乌镇一个叫鲍廷博的藏书家,专门进献孤本藏书,深得清朝政府嘉许。后世刊印的“知不足斋丛书”就是这位茅盾故里先贤所奉献。
这些故里先贤,可以说在国内都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人,也给小镇添了不少文化色彩。因此,小小水乡古镇,也很时髦地定八景之类的东西,如曾定:
古山云树,双塔凌云,文石流觞,双溪皓月。自然,这些都是文化人的雅事。
也正因为文化经济的发达,镇上也添了不少私家园林,据不完全统计,有50多处。有唐代的丞相裴休府、宋代安定郡王赵伯府、秦申王桧园、太师何恭敏铸宅、安抚王彦宅、尚书顾岩宅、节度丁胜宅、诗人丁南宅、沈知丞宅、沈左藏宅、六杉园、尚书莫泽宅、东皋园、张抡宅;元代的员外颜旒宅;明代的竹深处、横山堂、桂月轩、春晖楼、宝岘楼、听风楼、少司寇沈应龙宅、真君子第、参议王隆德宅、琪园、灵水居;清代的师俭堂、高节寒香圃、宝敕楼、副宪徐世峰宅、蠡勺园、宜园、半亩园、给谏陆秉枢宅、同知张廷杰宅、肖家花园、孝廉李日曦宅、翰林第、颐园、庸园;及近现代,又有适园、梅花馆、柯亭别墅,以及丁家花园等。这一大堆园林,在历史沧桑中,毁兴更替,留下的,却是丰厚的文化底蕴。
自然,丰厚的文化氛围,也留下不少带有儒家风骨和爱国风范的故事和传说。
镇上有一棵唐代银杏,留下一个悲壮的故事。唐代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步安禄山后尘,举兵叛乱称霸,结果把富庶的江浙一带搞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朝廷派乌赞将军带兵讨伐,一路杀来,打得叛军鼠窜,打到乌镇时,叛将李琦突然要求休战求和。不料,当夜李琦乘风高月黑,偷袭乌赞将军营寨,乌赞将军披衣迎战,跨上他那南征北战的战马青龙驹,追到市河边,突然青龙驹长啸一声,跌进李琦设置的陷饼,并被李琦乱箭射死。
后来,援兵赶到,杀退李琦,重葬乌将军和战马青龙驹,这棵银杏,就是从乌赞将军坟上长出来的。为纪念乌将军和那战马青龙驹,这个地方也就叫作乌青镇,后来一直传下来。自然,这是一个悲壮的传说。还有一个勤奋好学的故事,也在乌镇流传着。梁朝昭明太子少年时,曾随师沈约在乌镇苦读,小小年纪,便通知古今,终日诵书不辍,在文学上终有成就。后人为纪念这位勤学的太子,特在乌镇辟读书馆,并立牌坊:“梁昭明太子和沈尚书读书处”,至今仍在。
茅盾降生的故乡,就是这么古老,这么神秘,这么富有文化!仿佛历史注定乌镇这个地方,会出现一代文豪和大家。然而,茅盾呱呱坠地时,小镇依然是那样平静,河水依然是往浩淼的太湖静静地流去。
茅盾出生时,位于观前街的沈家还是一个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曾祖父沈焕在外地闯荡大半辈子后,晚年捐官在梧州府供职,祖父是个秀才,兄弟间有开店经商的,只是生意不大。父亲是个中医郎中,母亲则是乌镇名医的千金,知书达礼。祖父子女六个,此时都还生活在一起。因此,茅盾的家庭里,几代婆媳、叔侄共同生活在一起。而操持这个大家庭的,不是茅盾的祖父,而是茅盾的祖母——一个来自乌镇农村的勤劳的女性。
茅盾的出生,给沈家带来欢乐。茅盾的父亲沈永锡给远在广西梧州府供职的祖父去信,报告这一喜讯:沈家长房又添长子。茅盾的曾祖父沈焕,字芸卿,早年在宁波安记山货行当伙计,学习经商,负责采购和推销。时常在汉口、天津、保定等地来往,待稍有积蓄以后,便与宁波安记合股经营山货,后来宁波安记者板退休,沈焕便独立经营山货行,这“山货行”也由安记改为“沈记”。晚年,沈焕觉得自己经商精力日衰,又无后继之人,便出资捐个广东候补道。在广州闲居候补,三年后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