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寻根之旅
    我从小就听父亲谈祖父林至诚,说他故乡是在漳州西郊的贫瘠村子五里沙,那里从前是九龙江边的一片黄沙滩地。祖父于一八五五年出世。五岁时,曾祖父在太平天国之乱,漳州大屠杀中,被洪秀全的军队“长毛”拉去当脚夫。曾祖母和至诚母子相依为命,挣扎过活。曾祖母身体强壮,有一次用扁担把十几个土匪赶出乡外。至诚肩挑糖果,四处叫卖。下雨天,他母亲赶紧炒豆,让他卖豆仔酥。他有时也挑米去监狱卖,因为可得较高利润,他也挑竹笋到距离六公里的漳州去卖。

    曾祖母是基督教徒,至诚也替从漳州到五里沙传教的牧师做挑夫。牧师和牧师娘每月从漳州来两次,他们的行李不但有衣服、铺盖、锅子,还有个土制炉子。对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挑这担子走六公里非常辛苦,但是牧师娘说,“你是好孩子,身体强壮,挑这点东西不算什么,你是挑得动的。”至诚没办法,只好照办。后来他把自己肩上的疤痕指给孩子们看,说是挑重担磨出来的。他要孩子们知道,必须刻苦耐劳,才能站起来做人。

    至诚没有上学校,认字读书完全靠自修,二十四岁时入神学院。一九二四年出版的《中华基督教年鉴》说:

    闽南基督教会牧师林至诚,自幼随母皈主,长肄业教会学校,养成传道资格。林公品行方正,才学兼优,深蒙故老牧师打马字博士青睐。学成出膺传道,授任同安堂会牧师,教会整理,日臻发达。旋因宝鼎乏人,恳切敦聘爰就宝鼎堂会牧职,教治殷勤,阖会爱戴。

    宝鼎即气仔,那是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偏僻小圩,只有千余人口。要到漳州去的话,必须乘小木舟沿花山溪(九龙江支流)东下,到距离十公里的小溪圩(现小溪镇,平和县城),换上五篷船,才能抵达。乡村名“气仔”是因为它地处山间盆地,地形像盘子;闽南语盘子和气仔谐音,故名气仔。父亲于一八九五年在气仔家里一所黄土夯实成墙的屋子里出世。

    祖父一心赞成光绪皇帝的新政,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发动“百日维新”运动,对教育学术、经济建设、军事、政治提出改革方案。祖父兴奋极了,把一张光绪的画像挂在墙上。他又受西溪的范礼文牧师(Reverend.L.arnsianIntelligence),那是一份篇幅只有一张的油墨印周报,一年报费一元,祖父订得起。从这些读物,他对西方知道了许多,而决心要儿子读英文,接受西洋教育。

    父亲读小学时,祖父就鼓励儿子们说英语识得几个字就讲几个字,如pen,pencil,paper等,虽然他自己一字不懂。至诚也不忽略教子女国学,在暑假,每天早晨八时,必摇铃召集六子女上课,教他们古文,为他们娓娓释义,哦哦诵读。父亲还帮祖父临摹一副朱熹写的对联,每字约一方尺大,要挂在教堂里的壁上。原来朱熹这位宋朝大文学家做过漳州的知府,祖父是走了一趟漳州才把那副对联弄到手的。

    父亲十岁时,祖父送他去厦门读书,因为他认为气仔的学校不够好。祖父甚至希望儿子将来到上海的圣约翰大学读书。那时,连在厦门都没有几个人听见过圣约翰大学。祖父又对儿子说,世界上最好的学校是德国柏林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他要儿子用功读书,将来能上那种大学,说时眼光闪亮,情绪激动。我可以想象到在那偏僻的山谷中,在那黄泥小屋里,这位月薪二十银元的穷牧师对儿子灌输梦想的情形。

    “和乐(后来改名语堂),你要读书成名!”祖父感情燃烧地对第五个儿子说。几年前,八股已经废除,现在停止科举。但祖父望子成龙,而用功读书是惟一成名的途径。至诚特别喜欢这个儿子,他自己每天早上十点左右要吃一碗猪肝面线,常留下半碗,叫和乐进来吃。祖父四十岁时才添这个儿子。他常对和乐说他如何把床上的脏床布拿到屋子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女王和我简介 >女王和我目录 > 寻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