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梨花一枝春带雨(1)
睑略微肉肿,不笑也笑。但这样的眼睛不经老,稍上些岁数,立刻变成眼袋。似乎他就是要抓紧这短暂的韶华,尽享人生。笑明明甚至在这里还遇到同道,一对从马尼拉来的华人男女,去上海学习西洋戏剧的。在笑明明颇有见识的眼里,这对年轻人不无私奔的嫌疑。因两人年龄相貌虽然般配,但出身显见悬殊。女孩子像是富人家的大小姐,一身学生装束之下,指上却有一枚样式简练大方的钻戒,可不是那类女学生们摆样子的花哨的假货。有一回,房门没关,看见男学生擎着一双女学生的白皮鞋擦油,笨手笨脚,却很虔诚的样子,那女学生只是倚在床上看一本书。男孩子是典型的南洋人,细弱的骨架,窄瘦的脸型,皮色很黑,五官则相当清秀。穿白色西装,头戴白漆铜盆式遮阳帽。这身绅士装越发显出他天真幼稚,是来不及要长大的孩子。还是贫寒人家倾力置办的行头,就好比一份家当,时时要在身上。这两位住了几天便离去了,想来买到了去上海的船票。算起来,就笑明明和那位上海太太是长住,已有两周时间过去了。笑明明将香港岛都跑遍,曾经去中环一家百货公司应聘售货小姐,对方张口就要初中文凭,她哪有?只得退出来。在那些偏僻的后街上,服装厂倒是张贴了招车衣女工的告示,可笑明明又不会车衣。她还渡海去过一趟九龙,九龙的景象似更凄凉,板壁房屋歪斜着,门前污水横流。一旦走入蛛网样纵横密集的巷陌,如她这样装束的年轻女子,便引来许多可疑的目光。有人向她搭话,问是不是找事做?她装听不懂,又装作找人的样子,终于走了出来。这晚,她又坐在旅店柜台前,与老板对饮,不过,下酒菜是她买的,花生米和叉烧。在这地方,老板是她惟一的熟人了。她已经请老板替她当掉两件旗袍,老板将两件旗袍对了当铺窗口一抖,简直满屋生辉。心中很为这小姐惋惜,想她一个漂亮又聪敏的人,不该落到此种境地。有心要帮她,也看出她急迫要找个事做,却不知像她这样的人,能找什么样的事。掂量来掂量去,只有建议她去舞厅做舞女。
老板这样的柴米生计,亦不会有此道上的关系,只是送个主意,再指点几处地点。不料,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笑明明只走了头一家,便成了。她都没想到要搭点架子,再跑上另几家,比较一下。她当即应下,第二日便去应卯了。虽是战时百业萧条,舞厅里倒欣欣向荣,多少是大难临头前的醉生梦死。此时的香港,其实是又一处卡萨布兰卡,各路流民汇入此地,再流往各处。但凡能走动逃离的人或是有钱,或是有脚力,在这中转客居的地方最合适做什么?做舞客。过客中上海人占不小的比例,所以,像笑明明这样的上海小姐,就顶受欢迎。可是,谁也不会想到,笑明明会说唱演剧,出得来趟,却不大会跳舞。在上海时,与那痴心郎去过几回舞场,但都是他就她。灵巧轻盈的她,下到舞池里就木了,非是同她跳过不会知道。踩过几回舞客的脚,又撞过几回人,便是坐冷板凳多,下海少了。一半时间,是坐在边上,用手中可数的几张舞票当扑克牌摆着玩。这舞厅的规矩和上海一样,凭舞票关饷,像她这样,自然不会丰裕,只够在那客栈里继续住下去,回上海的船票是谈不上的。
她所在的舞厅,位于铜锣湾,属中上等,当然不能比上海百乐门、仙乐司的排场,但人气亦相当旺。底下几层是百货铺面,顶上几层是民居,窗户对了马路,市声涌进,舞曲的间歇便漏进的电车声。灯光稠密,不是说明亮如白昼,却是热闹喧腾的夜色。红绿黄紫的霓虹灯,颜色总是乡气,还是暗色,可团在一起,你灭我闪,是一派俗间的烁烂。那些舞客,亦都有一种乡气,尤其是本地的,多是黑,瘦,土。广东人的脸型,似乎多是谋生计、苦劳作的现实的人相,特别不适于声色的场所。内地来的客人呢,亦多是封闭长久,这时来开眼界的,带了内地人的畏缩或者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