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兵败野人山-孤旅
……中国远征军惨败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三点:
一、中英战略矛盾,英方别有阴谋。(略)
二、中国迁就英美,放弃指挥权,蒋介石应负最大责任。(略)
三、中国远征军将领的失职。罗卓英和我都有责任,罗卓英的责任更大……我的最大责任是未与史迪威、罗卓英彻底闹翻,未能独断专行……——摘自杜聿明回忆录《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
1
缅北的五月,烈日当空。
在曼德勒通往缅北密支那的公路上,沥青被太阳烤化了,车轮碾过,路面泛起许多深深浅浅和许多凌乱不堪的车辙印。对于大势已去的中国远征军来说,只有回国才能使他们感到安全。士兵头顶烈日,背负沉重的武器,队伍好像一条精疲力竭的灰色河流,沿着河谷公路缓缓行进。
起初,中国大军每天都能遇上一两次向西转进的机会,例如“INDIAIMPHAL(印度英帕尔)——215KM”,“INDIAKOHIMA(印度科西玛)——278KM”,等等。越往北进,三岔路口便越少,类似的路标牌也越稀落,但是默默行进的中国大军对这样的机会仿佛视而不见。士兵们全都步履蹒跚表情冷漠,他们毫不停留地越过这些路口继续北进。
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中国人回国的步伐。促使中国人铤而走险的精神动力不仅源于传统的民族向心力,还来自某个强大的长官意志。此刻,驱动这条灰色河流汹涌北进的长官正埋在吉普车的后座上昏昏欲睡。
对远征军副总司令兼第五军长杜聿明来说,在他已经度过的二十年戎马生涯中,再没有比此刻心境更加复杂、更加凄惶的时候了。同古之战坐失良机,曼德勒会战化为泡影,腊戌失守,史迪威又屡屡电令远征军撤往印度。一九四二年四月三十日,蒋介石又电询杜聿明,撤回国门有无把握?杜答,已令第五军主力抢占密支那,可望成功。
其实,杜长官并非不知道形势的险恶,他之所以这样报告委员长,是因为他明白,委员长能够容忍打败仗的将军,却不能容忍部下对他有哪怕一丝一毫的不忠诚。在去向问题上,只要他表现出一丝犹豫或者不坚定,那么第二天坐在就不在是他而是别的什么人了。
但是,如果日本人抢占密支那,他将往何处立足?或者真的只有到印度去,做英国人的难民?他一想到亚历山大和史迪威盛气凌人的脸,一股不甘寄人篱下之感便油然而生……
突然,空袭警报响了。
吉普车猛地转向路边一片丛林,杜长官的头撞在车窗上,痛得直咧嘴。很快空中传来飞机呼啸和机枪的扫射声。三架“零式”飞机在公路上空追逐车辆和人群,来不及隐蔽的士兵好像割禾一样纷纷栽倒。受惊的骡马四处狂奔,好几辆汽车翻下山沟,燃起大火来。
公路上一片混乱。
当队伍重新聚拢来,公路上已经增加了许多横七竖八的死尸和打坏的车辆。人们小心地绕开障碍物前进。士兵的眼睛直直地瞪着吉普车里的长官,仿佛警告他此路不通。队伍默默行进,人们表情麻木,脸色沮丧。杜聿明突然大光其火。他派人找来九十六师师长余韶,命令他立即清除路障,掩埋所有的尸体。杜长官讨厌死人,他从死者灰白的眼睛里分明看见许多凝固的嘲笑和怨怒。
前方出现一个小镇。
参谋长余又伦轻轻提醒他:“长官,温佐到了。”
杜聿明睁开沉重的眼皮,茫然四顾。车窗外,夕阳西下,一片浓云正从山背后涌出来。公路前方,山坡上矗立着一些高高低低的红砖墙,树林背后露出教堂的尖顶。吉普车停下来,一块红白相间的路标牌醒目地立在路边,上面那些英文不用翻译他也知道,温佐,这是缅甸同往印度的最后一条岔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