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篇(2)-我的青少年时代
笔者写此篇忆事文章时,我这个堂妹正来我家,她是我委托豪门集团用小车特意把她接来北京的。我母亲思念她,我感激她),几年时间里,她待我妈妈如同对待亲生母亲。

    三、叔叔剪贴本的创作启蒙,田秀峰老师的创作激励,走出自卑的我终于能对母亲说:儿子要用另一方面的成绩,为您医疗昔日的伤口……

    在这种生活境遇中求学,良知迫使我发奋图强,以求尽快自立。在通师附中,学习环境比较宽松,这首先使我感到呼吸的自如。1949年冬解放大军进入北平,北平改名为北京之后,学校处于冷暖更迭状态,这给本来就不太注重数、理、化的师范附中,更增加了一些发展个人兴趣的生活空间。这时,我有两个志趣得到了发展的契机:一、我进了学校的篮球代表队;二、我兼任起初中墙报(当时叫壁报)的编撰工作。除了这两个工作符合我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并使我的爱好得到了满足之外,最为重要的是我深藏于心扉的文学秉赋,得到了诱发,这对于我在50年代能成为一个青年作家,起了重大的启蒙作用。一天,我去家叔家中闲坐,正逢家中无人(爷爷病故,奶奶和另一个叔叔去了北京另谋生活),我翻我家叔一个小小书架,本意想找两本小说看看,无意间竟然翻出我家叔的作品剪贴本。灰色的封面,本子内白纸上贴着家叔发表于天津《大公报》的作品。其中有诗歌、小说、寓言、散文…… 家叔笔名陆人,即将繁写的从字分解成六个人字之意。家叔昔日没跟我吐露过他曾有作品面世,我从他平凡的相貌以及微驼的脊背上,也没发现过家叔有这样的文学才情。这个发现,对我犹如一场精神地震,我如饥似渴地读了家叔的寓言小说《阿拉伯数字的故事》和散文《独白》;前者是描写金钱数字与苦涩人生的,后者似为我的堂弟维雄而写。其他诗歌则皆为工整的、仿莎士比亚和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诗写得朦胧抽象,我一时还难读懂这些诗作中之含义。面对家叔剪贴在笔记本中的这些作品,我怦然心跳不止,短短瞬间,低矮驼背家叔的形象,顿时在我心中拔高了许多。我想,家叔所以从没对我谈及这些,一是因为经济困顿的煎熬——他曾为七八口人活下去而奔忙劳作;二是因为家叔从不知晓我心底对文学蕴藏着地火岩浆——他只知道我是因在二中留级而转到他执教的学校来的低能儿。(时至 1991年春节,我去文学前辈翻译家,诗人冯至家去拜年,这位德高望重的冯至老先生,因为我这个从姓极少,竟然向我询问起从陆人是我什么人来了。我告之是我家叔。老先生感叹不已,说我家叔在辅仁大学时就是才子,只是生不逢时,文才活活被生活葬埋了。老先生告诉我,他结识我家叔是在他主编《大公报》星期文艺周刊的时候,他认为家叔文学夭折于生理上驼背,身体残疾导致他在文学上失去坚韧不拔的笔耕之锐勇。我告之老先生当时的生活沉重负荷亦是他天才凋零之成因。我对老先生回叙当年我在通县上学时,全家生活困顿寒窘之情景,后又告之老先生,家叔已死于“文革”折磨。老先生听罢,感叹唏嘘不已。他说,家叔迈进作家门坎了,肖乾、李广田对他名字都很熟知。连说:实在可惜!实在可惜!)使家叔对我改观的,是当年通县附中又来了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他叫田秀峰,当他为我们上第一堂语文课时,居然一反老夫子们的教学常态,在黑板上一连写下三个人的名字——胡风— —冯雪峰——田秀峰。然后狂放不羁地对同学们说:“中国有三峰,乃胡风,雪峰,田秀峰。鄙人即为田秀峰!”听惯了老八股讲课的同学,对此情此景瞠目结舌,而我却对这位老师之狂放神态,十分神往。因为他上第一节课,就表示出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熟知和反传统的教学模式。第一堂作文课,他也与其他教师不同,他叫同学们自由命题。他的道理是:自由命题思维可以任意奔驰,不受命题之约束。这位老师对我影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走向混沌简介 >走向混沌目录 > 第四篇(2)-我的青少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