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篇(2)-我的青少年时代
能入的名牌中学。后来之所以我能去了通县,要感谢解放战争东北战役的不断胜利。我母亲服役的那个家庭,尽管并非国民党官僚,但也患上了“恐共症”,于1947年底,即准备南去台湾。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我离开二中的纠葛,因为我母亲难在慌乱的北平城,找到另一个劳动之场所。

    “真是我的命运不济。”母亲说。

    “是我不好。”

    “要是你爸爸活着你就不会留级了。”母亲又说。

    我也应声着,但心里并不服气。心里想:要全是我父亲那样的人,不都是发明家和工程师一类的人了?谁去写《石头记)以及《青青河畔草》之类的小说。世界变得太严肃了,太条理化了。像小时候看见母亲开鸡窝那样,天亮了把鸡放出窝;天黑了鸡回窝,又把鸡窝石盖顶上。

    由于母亲不情愿去通县,致使我在留级的新班里又读了两个月的书,最后才和母亲一块儿去往我通县教书的叔叔家,到通师附中跳班到初中二年级。如果把先天的血统的隔代遗传论抛开,而专谈后天人生对人的塑造,在通县上学是我生活的一个转折点。到了通县不到半年光景,首先是爆发了家庭矛盾,而这矛盾的焦点,是一个“穷”字所致。

    当时我在学校住宿。爷爷、奶奶以及两个叔婶以及他们各自的孩子,一共老少8口,挤在西门内东北后街的两间房子里,加上我母亲,9口人两间房子和一个过堂间(做饭用的过堂间,摆满锅碗及灶具等),挤得如同蜂窝。焦点问题中的核心,是我母亲和我是没有依靠的孤儿寡母,于是在一个星期日,我从学校回家看望母亲和爷爷时,便目睹到了一场我婶母抢我母亲手中粥碗之断肠戏剧。那年我16岁,已然混沌初醒,略知了一点人间的世态炎凉:

    “你滚——”婶母一边夺着母亲手中那碗稀稀的玉米面粥,一边对我母亲下逐客令, “他叔(指我当教导主任的叔叔)没钱养活这么多的闲人!”

    我母亲本来就个性倔强,立刻反唇相讥道:“我又没吃你的饭,是他叔同意我们母子俩来的;维熙上学又没花你的钱,是我把婚嫁时的首饰卖了,交的学宿费。”

    听见两个儿媳为一碗玉米面粥争吵,爷爷在里屋只是老泪纵横。他得了脑血栓,不仅成了瘫子,还由于语言障碍而成了哑巴。但他神智并没有因血栓而变得糊涂,他拉起我的手不断揉搓,表示自己对此事的无可奈何,那一滴滴眼泪是为我们母子而流,因为我父亲过早地过世,才演绎出这样的悲剧。

    滚烫的粥撤在我母亲的衣襟上,我母亲把粥碗用力往桌上一礅,突然说了声:

    “我走——我走——”

    我挣脱开爷爷的手掌,跪到母亲身边,不知说什么话才好,只是泪眼巴已地望着母亲。我知道母亲是个言必行、行必果的人,一旦做出决定决不更改初衷。但是她能去哪儿呢?去北平的舅舅家?这不大可能,因为她看不上舅舅的行径。舅舅身为税务科长,属于贪官污吏之类,赏姐姐一口饭吃虽不成问题,但是母亲一直轻蔑舅舅行为的浪荡不羁:他出入于舞厅,浪迹于花街柳巷。他一米八十以上的个儿,一副潇洒的公子哥儿气派。他先后娶过五房妻室,最后一个妻子是当时北平花腔女高音马怡庭。本来马怡庭痴情于钢琴圣手老志成,可是我舅舅硬是凭借着风月情场上的技能,把马怡庭从老志成身边挖了过来,成为轰动北平的桃色新闻,各小报纷纷刊载(到了80年代初期,我和老志成同为北京市政协常委期间,我曾就此事问及过这位已至耄耋之年的著名钢琴家。老人表面上似已淡忘了此事,但他那双枯干的眼神里,却闪出了泪光)。我母亲不理解更不谅解我舅舅的浪子行为,因而绝不会去我舅舅家讨食的,她最后的决定令我吃惊:“我要回老家河北玉田代官屯。”

    我当时虽然年幼无知,但随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走向混沌简介 >走向混沌目录 > 第四篇(2)-我的青少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