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县里的人们
第一会前
1.电话。
县委书记离京前夕挂了个长途给县委办公室值班的文书。
“……我现在在京西宾馆……”
几千里外,县委书记向来严肃的声音十分清晰。“京西宾馆”几个字又格外清晰,便是聋子也听不错。
他先前是县委副书记。李芙蓉离任去县人大后,由他接任县委书记。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时,因而踌躇满志。
“哦,——是的。”
文书不自觉地立了一个正。他转业到地方不久,还保留着许多部队上的习惯。同时,“京西宾馆”是很吓人的。
“……我明天一早乘飞机回去,明天下午到家。你分头通知一下,在家的常委,明天都不要出去了。已经出去了的,请他们一定赶回来。明天晚上,开常委会。这是一。”
“是的。”
“二,你再给各公社挂电话,要些情况,我在常委会上用。电话一定要你自己打,不要假手别人,免得不可靠。你记一下……”
“是的。”
文书本应告诉县委书记,他一直在记。但他很激动,忘了说。县委书记后面的交待,对他的信任是明显的。在这样的信任面前,一个军人献身的勇气一下子可以增加十倍。
接完县委书记的长话,文书马上就让县长途台接通各公社的电话。他要当晚把县委书记需要的情况内容通知下去,好让各公社明天上午进行统计,下午报上来。否则,事情是要塌把的。
全县十九个公社,办公室有的有人值班,有的没有、只好让话务员转告。许多话务员呵欠连天,声音含糊,睡意都很浓。天晓得她们会不会记得。文书一遍一遍重复着,大声喊,喊得喉咙痛得要死。那边的反应也并没有见得怎么清醒。文书一夜心里七上八下,不落实。
哪晓得,第二天一上班,十九个公社的党委秘书就像在电话里排好队似的一个接一个来汇报了。
“全公社一百九十一个生产队,办政治夜校一百九十二所,有一个是敬老院的;举办党、团员、民兵、妇女等骨干学习班十八期,共培训骨干一千零五十九人次;办宣传栏二百三十八个;书写和张贴大、小幅标语六千九百八十八条……”
“你都数过了!”文书不由问。
“怎么,不相信?跟你说,我们是过得硬的。不相信,你可以下来查。”
“……哪个不相信?”文书噎了一下,连忙解释,“接下去。”
“全公社一千二百五十七亩冬闲地全部翻耕了一次;二千五百七十九亩小麦、油菜全部施了两次肥;一次火粪,一次水粪;有百分之七十的劳力已上水利,目前共完成土(石)方四千七百八十六方;在家的劳力全部投入积肥,已积、造农家肥一十八万九千六百八十四担,挑塘泥九万九千四百五十二担……”
“数得这样细?”文书忍不住又问。
“不相信你可以下来查。”
中午下班前,全县的数字就都统计出来了。都精确到了个位数。
2.常委会。
县委常委会完全按照县委书记预想的那样如期开了。一切都很顺利。县委书记搭的班机在省城的机场正点着陆,使他能够赶上从省城回县城的火车班车,到家后赶上晚饭。
晚上七点准时开会。到第二天早上天亮后各自回去漱洗,吃过早饭后又回来接着开,然后一直到晚上十二点以后结束(午饭和晚饭是吃了的)。时间长了些,但没有法子,因为内容太丰富。县委书记事先把会议议程概括为三个字:一学二议三定。
“学”就是学习革命导师的有关论述;学习中央关于农业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学习这次全国农业学大寨大会的全部文件。
“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