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微臣听说,他们几个有一天在酒楼聚饮,酒酣之际,口出狂言,被旁边的食客听到,便在坊间传开了。”赵普脸色平静,不紧不慢地答道。他倒没有说谎,坊间确实有这样的传言,不过,将“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句话,与之前杨徽之弹劾赵匡胤的事情相联系,却是他赵普的杰作。
“我大宋初立,谣言足以乱政。他若有意诋毁朕,朕会让他受点惩罚,长长记性。不过,酒后狂言,人也在所难免,”赵匡胤沉下脸来,又摆了摆手,“这个,就休要再提了。朕知道了。掌书记提起此事,是为了催促朕尽早送李筠回潞州吧!”
赵普一笑,道:“算是吧!”
赵普这一笑,笑得轻松,笑得意味深长。因为,他今天达到了目的,简直可以说非常顺利地达到了目的,而且是一箭双雕。不,简直可以说是一箭三雕。
劝赵匡胤放回李筠无疑是他的目的之一。实际上,他最初曾想劝赵匡胤在京城内杀了李筠,但当他知道这样的思路不可能符合赵匡胤的意图时,便迅速改变了自己的策略。
另外,他在这个时候提起杨徽之、李穆、石熙载等人,也绝非是借此催促赵匡胤尽早放李筠回潞州这么简单。这几个人,都是赵光义信任并喜爱之人。杨徽之可以说是赵光义的诗友,殿中侍御史李穆又与杨徽之交好,石熙载则是赵光义担任泰宁节度使后的掌书记,殿中侍御史郑起也是杨徽之的好友。这样一来,赵普就在赵匡胤面前将自己与赵光义的人放在了对立面,这无疑使他进一步获得了赵匡胤的信任。
赵普的这步棋,还隐藏着更为深远的谋略。他知道,杨徽之是工部尚书窦仪所器重的人。窦仪学问渊博,品行端正,为人刚直。赵普知道,窦仪一定是未来自己仕途上的敌手。他希望通过打击杨徽之,使窦仪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也受到影响。
所以,当他看到赵匡胤脸上露出不悦之色的时候就知道,他的这步棋走对了。“仲猷,对不住你们了。尽管你们都是好人好官,可是,谁让你们处在这个位置呢?”他心中暗暗说道。当他把这几只无罪的羔羊推到一个危险的境地时,他的心里,并没有对他们的仇恨。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甚至觉得他们几个身上都有某种吸引他的品质或魅力。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敬畏、倾慕他们,有时甚至想从他们身上学习那种他自己缺少的特质。他敬畏窦仪的严正刚直,嫉妒杨徽之的远见和诗才,喜欢石熙载的醇厚,钦慕李穆的忠孝,佩服郑起的风流飘逸。可是,他抑制不住自己的野心与欲望,他知道,他必须主动采取行动,为自己寻找机会,赢得未来。为此,他必须下这步棋。他知道,这步棋的影响可以很远很远。
次日,赵匡胤率群臣亲自到开封城旧酸枣门外送李筠回潞州。开封城旧酸枣门外,不少农户的土屋错落地散布在绿色的田野中,一条灰黄色的土路,直直向北方延伸而去,土路两边,在低矮浓密的灌木中,疏落地植着高高矮矮的旱柳。它们刚刚冒出了绿芽,显出春天的生机。这是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图景。然而,在这幅美好图景中,不论是送行之人,还是被送之人,心情都不轻松。
欲借大辽的离间计除去赵普的计谋失败后,李筠的内心一度忐忑不安。他担心赵匡胤追查此事,最终可能会发现他与赵光义、王彦升的密谋。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赵匡胤不仅似乎无意于追究大辽南京留守萧思温私下贿赂赵普之事,而且顺水推舟让赵普正式联系萧思温,达成了北部宋辽边界的暂时休兵协议。这个结果,使萧思温自以为得计。李筠后来细细思考,觉得自己也并没有吃亏。因为,当时他通过密信向北汉主许诺,只要除去赵普,他就一定在潞州起兵反宋,联合北汉共取天下。如今赵普未能除去,他对北汉主并没有欠下什么,也没有必要履行密信中的诺言。这样一来,李筠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