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46-50
写了两个剧本。他在写这两个剧本的时候,感到异常的畅快,可是在放肆宣泻情感的同时,他又深感恐惧。在写完这两个剧本之后,他一直在和内心作斗争,既想让自己写的作品在舞台上演出,又害怕会导致可怕的后果。现在他终于决定,把这两个剧本送给这位同学作为他的收藏,永远不要搬上舞台。
“这是否意味着你更能把握人的内心了呢?”收藏家问。
“我不知道,或许是这样,但我并不喜欢,这给我的压力太大了。”茨威格回答。
“原来这两个剧本是茨威格亲手送出的。不过,你好像并没有因为看到这份回忆而特别担心。”
“担心?你是说诅咒?”
韩裳点点头,“茨威格因为害怕而选择封存自己的创作,把这两份手稿当作收藏品送给了他的同学。让他害怕的是什么呢?”
费城笑了,“不管他害怕什么,都和我无关。事实证明你是对的,根本没什么可怕的诅咒。伟大的作家通常神经衰弱,茨威格只是遭遇了几次巧合而已。事实上,让他害怕得不敢公布的两个剧本,《盛装的女人们》什么事情都没有出,而《泰尔》嘛,我叔叔和夏绮文的死也和诅咒扯不上关系。”
韩裳觉得,关于费克群和夏绮文,费城似乎隐瞒了些什么。他仿佛已经完全了解他们的死亡原因,正因为这样,才让他对诅咒之说完全不担心了。
虽然决定重新回归表演,韩裳的思考方式却已被心理学深刻影响了。就像她明白地知道,自己对于“逃避”的态度,一度有点矫枉过正,费城对神秘主义态度的彻底改变,从心理学角度看,也有几分畸型。其实这几天排练时,她从费城的言行和整个人的状态,已经看出来了,刚才的回答只是进一步确认。
费城在刚遭遇诅咒事件的时候,面对未知的神秘,人有着本能的恐惧,再加上死亡的直接威胁,让他始终处于极度惶恐不安中,就连整个人的思考判断能力,都下降了一截。这和她此前的逃避心态是一样的。一旦在某个机会下,走出了原先的阴影,就像绷紧的橡皮筋,松手之后会弹到另一侧去。在一段时间里,人会觉得在从前那种负面情绪下的一切都是可笑而错误的,会全盘否定从前的自己。
费城就是因从前被诅咒折磨得太厉害,现在反而对一切神秘现象都持否认和嘲笑的态度。这种时候和他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好在这种状态不会一直持续,过度反应会逐渐缓解的。有些事情,那个时候再和他讨论或许更容易被接受。
刚才看到的这份收藏家的回忆,证实了韩裳的一个猜想。她早就在奇怪,为什么这位收藏家会有一块梅丹佐铜牌作为收藏品,因为只有参加弗洛伊德神秘实验的人,才会有这样的铜牌,作为进行仪式的道具。这份回忆里有许多的描述都含混不清,而最后他和茨威格的问答,让韩裳可以肯定,收藏家也是实验者之一。
最后的问答在中文的翻译上有些问题。韩裳不用看德语原文也可以肯定,实际上收藏家问茨威格的是,他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这样强烈的不祥预感,是否意味着他触及了自己内心的神秘内核。不过对一个不知情的译者来说,翻成“把握人的内心”对一个作家来说显然更合情理。
让韩裳无法释怀的,恰恰就是茨威格自己的不祥预感。作为一个促使弗洛伊德进行神秘实验的最早实验者,茨威格对自己的作品感到恐惧,以至于最后选择送给了朋友当收藏品,这不能不让韩裳重视。
茨威格可以说是最接近人内心神秘存在的实验者,难道说他这样强烈的感觉也会出错?
这两部剧本的写作时间,一定在马特考夫斯基、凯恩茨、贝格尔死亡事件发生之后,莫伊西死亡事件发生之前。莫伊西因为演了茨威格为皮兰德娄翻译的新剧而死,这表明茨威格对他后来的这部翻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