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艰难的决择
,质问道:“谁让你站起来的,有座位不知道享受是吧?”2008年12月20日,扬州208路公交车上,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被挤得满头是汗,竟无一乘客为其让座,而且售票员也不让座,说:“去投诉我吧,不让!”2008年12月24日,上海网友Czad在东方网上发了一张照片: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很小的孩子站着,旁边没有一个人让座。帖子和照片一经发布到网上,只有少数网友指责不让座男子,更多网友把矛头指向了Czad。有人说:“不让座也正常,这种事在上海见怪不怪的,只是楼主反应大了点儿。”还有人说:“别把客气当福气,谁也不欠谁的。”更有人说:“让不让座是人自己的事情。”……
为了一个小小的座位,各地都曾出台了一系列稀奇古怪的措施,青岛的26路车队开展了“老人没有座,司机不开车”活动,郑州市更是一度准备出台条例,不让座要罚款五十元。一个小小的座位,事关中国五千年的道德传统。当现代化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地洗礼着中国人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企图以种种方式来张扬所谓个性的时候,许许多多的传统美德也在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一个小小的座位,引发了道德与法律的激烈碰撞。六年前,有人在网上发起成立“不让座小组”,发起人的网名是“怪蜀黍”,小组宣言是这么写的:当看到某某纪念钞发售前一夜即开始精神抖擞地排队的大爷大妈们(而且很大一部分通宵排队的人都是大爷大妈),一上公交车就开始神态萎靡地享受他们自认为应得的尊老权益时,你是什么感觉?确实,在这个广阔的国度里,一有排队的事情,无论是超市买鸡蛋还是商场大酬宾,队伍中最多的还是大爷大妈们。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公交车上站几十分钟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问题。
最开始,很多人把这当成一个笑柄,可是没想到,跟帖者甚众,甚至有人提出了不给老人让座的理由,说:“我们都是消费者,我们买票,他们甚至不需要买票,我们没有义务为他们让座”,又说“我们每天出门,匆匆忙忙,上班怕迟到扣工资,下班怕耽误接孩子,出门会朋友办事情怕错过时间。他们呢,他们退休在家,空虚无聊,无所事事,最多的就是时间了。他们为什么不可以早点儿或者晚些出门,避开坐车的高峰?他们为什么不可以等下一辆车,那样就可以有自己的座位。还有的人说,年轻人要每天工作,下班后浑身累得都散架了,凭什么要给老人让座呢?而且有的老人以为别人让座是天经地义,坐下之后连声‘谢谢’都不说。……”
就“不让座小组”,网友开始激烈交锋,问题的讨论持续升温,网络上的舆论开始向传统媒体蔓延渗透,报纸、电台、电视台纷纷加入了这次大讨论之中,当然传统媒体再怎么讨论,也要坚持正面引导,他们请专家、访学者,驳斥不让座的行为,倡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城市的电视台为了加强宣传,还到学校采访学生,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接受了采访。每份报纸每个电视频道,都像极了道德卫道士,板起面孔讲着大道理。可是网络舆论根本就不买账,自从互联网兴起之后,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网络内外,完全是两套毫不相干的舆论环境,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大家各不相干。后来,一段视频开始在网络上流传。视频上,一个十七八岁的高中女学生接受记者采访,她对着镜头非常不屑地反问道:“凭什么我给老头老太太们让座?他们就不该出门。”视频一出,舆论又是一片哗然,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有理解的,也有愤怒的。
愤怒的网民启动了人肉搜索,先是根据电视台的台标推断出女孩是在山东某市,之后女孩所有的资料都被曝光了,姓名、年龄、加入共青团的时间、父母姓名、家庭电话、家庭地址……随后,传统媒体也开始介入,全国各地的记者都拥到女孩就读的学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