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 子
包归还失主、全体法官为发了大水的南方群众捐款的这类好人好事,有时还加上编者按,兴奋地隆重发表“进法院大门要通过安全检查”这类工作创新文章。至于体育栏目,因为路山是个小地方,多年来也没啥大型的体育赛事,故而出现在报纸上的也就是群众自发蹬蹬腿,跑跑步,遇到节日搞次活跃职工生活的篮球比赛等,后来出现“万人练香功”、“中功有奇效”的气功活动后,该栏目总算度过了稿荒。文化副刊栏目经常被几个只露名却可能因为长相不咋样而难露脸的不男不女的作者们霸占着,神奇的沙漠、浑厚的黄土地、古老的城堡以及郊外河边的塞上杨柳,成为他们笔下的永恒主题。当然,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咏叹盆里的玫瑰、月季、牡丹花,观察猫呀、狗呀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从怀孕到生产的整个过程,也构成了文化艺术版的生命,时不时地报上出现“站在家的窗户前,看着远处公园里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自由得不得了”的感叹,或者写自己的儿子如何从刚会说话时见人就叫爸爸,到现在只叫自己老公爸爸的聪明变化历程,不时传递出生产儿子过程中的精湛技艺,做作的文章对读者们而言犹如是在吞苍蝇,自然叫他们联想到作者的模样一定不怎么样,说不定是五大三粗的、失去了对男人的吸引力,所以到报纸上来像母狼般进行发情的嚎叫。即使这些令读者呕吐的文章,还出现供不应求、常常闹稿荒的现象。所以三版也时不时地被新华社的电讯稿“包”了,既有国际新闻又有国内新闻,内容五花八门的,被行内人称为《新华每日电讯》的翻版。当然使用这样的稿子编辑最高兴,一来是因为用新华社通稿省事,不用编来编去的麻烦;二来主要是能解决经常发生稿荒而“无米下炊”的窘况(这样的报纸基本上失去了读者和作者);三来嘛,用新华社电讯稿不仅编辑省心,而且报社也省钱,新华社的通稿是每年一次性付费,像路山这样贫困的小地方,新华社只是象征性地收几个小钱而已,倒是省去了给自然来稿那些作者们支付的稿酬。
四版是广告版,这个版被报社职工最看中,是大锅以外的“小饭碗”,每天报纸一出来,大家就大眼珠子瞪着小眼珠子盯着她,因为吃好吃坏、有无油水全在这里了。报社的编采人员和印刷厂职工不完全分家,揽来广告都一样的提成,因此广告版不仅编辑、记者看重,就是印刷厂的工人们,甚至连早年退休的老职工也很看重,如果连续两三天报纸没有整版广告的话,编辑记者就会不无戏谑夸张地说:完了,完了,这下彻底完了,照这样下去,下月的抽烟档次肯定要降好多!那些兜里装着医药费条子的老职工也把拐棍敲打得啪啪作响,颤巍巍地喊叫:难道叫我们把医药费条子带到棺材里,找阎王爷报销吗?!
“党报就是这样,难办!”每当地区一些部门的头头脑脑,县上的书记、县长们向《路山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温彩屏提出对报纸的看法时,她总是脸色绯红、笑容灿烂地做出一副秀色可餐的少女状,不住地搓着保养细嫩的一双大手这样说;可当她的手下或是基层的通讯干事、读者们对报纸提出建议和意见时,她或漫不经心地拍打着整洁的衣服,或端坐在那张硕大的真皮转椅上,翘起美丽的二郎腿,眯起勾人魂魄的、用美丽遮掩了淡淡鱼尾纹的丹风眼,不知算是和蔼可亲还是算盛气凌人地说:“这就是党报!明白吗?党报就是这种办法!不相信,你问问《人民日报》。”
正因为报纸有如此大的功能,路山地、县的机关干部和一些关心时事政治的人们,早晨上班在泡好第一杯热茶后,就把阅读《路山日报》当成了一份另类的早餐,大家用非常宽绰大方的时间,把油腻腻的报纸当作个小情人般地翻来覆去,字里行间瞧个够,轻车熟路地从报纸的各个角落里寻找着信息。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发现,地委常务副书记吴帆在出席地区人事工作会议时发表的重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