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附录二 中国记者在海湾
    《北京青年报》副总编辑孙伟

    海湾战争中,本来在中国新闻界就已小有名气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一下子成了新闻 人物。从去年12月底到战争停火的两个来月时间里,他从战区发回一百余幅传真照片,其 中五十多幅发表,全国各大报纸几乎天天都有他拍摄的照片,登来载去,尤其是那张联合国 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在巴格达机场的照片,人物表情、摄影角度都绝了!据说当时香港12家 报纸全部采用了这张照片。

    特殊时期,在巴格达拍照可太困难了。如果没有伊拉克新闻官员的带领,背相机上街都 是违法的。士兵、警察,甚至老百姓都可以没收你的相机,揪出胶卷曝光。唐师曾便将五星 红旗缝在摄影背心上,前后还都用中、英、阿三种文字写上了“中国新华社”。他特意学了 一句阿拉伯语:“西尼夏比撤狄克!”意思是:“中国记者好朋友!”逢人便讲,讲完就 笑。这一招儿还真灵。人家看他挺和气,就不太和他“较真儿”。借机,他抢到了不少珍贵 的镜头。

    1月12日夜唐师曾接到北京的命令:设法拍到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在巴格达的照 片。然而,要找到这位秘书长谈何容易!13日他和新华社巴格达分社的朱记者整整奔波了 一天,直到晚上8点才追到萨达姆国际机场贵宾楼。

    大厅里聚集着二百多名各国记者,都在等待着秘书长的出现。

    德奎利亚尔终于在官员们簇拥下来到机场。一时间记者挤作一团,相机、三脚架互相碰 撞,叫声响成一片。在这种情况下,铝梯、三脚架根本支不住。唐师曾顺手将早已物色好的 一把椅子抢过来,一步跨了上去。本来他就一米八多的大个儿,再站到椅子上,角度太有利 了,馋得美国记者翘着脚直问:“怎么样?”他边拍边得意地说:“绝啦!”

    德奎利亚尔进了一个专门的小厅,记者们被拦在门口的铁栏杆外,唐师曾挤在前排,他 显出规规矩矩的样子,还不时冲警卫微笑。于是,警卫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几个西方记者身 上。就趁他们稍不留意的机会,唐师曾猛然抬腿跨过栏杆,三步两步追上了德奎利亚尔一 行。他听到了身后警卫的怒骂和追赶的脚步声,但他头也不回,紧贴着官员们往里去,终于 抓到了最好拍摄机遇。事后,外国同行问他:“你就不怕他们开枪?”唐师曾乐呵呵地答: “不会的,我离阿齐兹那么近!”

    开战后,唐师曾随最后一批记者离开了巴格达,后经安曼飞抵塞浦路斯,从这里办了进 入以色列的签证。

    此时,飞往以色列的班机全停了。但唐师曾一分钟也不想等,因为每一分钟以色列都可 能爆发新闻。他冒险搭乘一架小型私人飞机。2月1日,天下着雨,这架螺旋桨飞机在风雨 中颠簸,窗下一片漆黑,只能看见窗户上疾下的雨滴。突然,飞机猛一下沉,唐师曾心里也 一沉,不由自主地把“尼康”紧紧抱在怀中。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考验,好不容易到了特拉维夫。在以色列政府新闻部办公室里,一位 官员惊奇地盯着他胸前的五星红旗感慨道:“我第一次见到北京来的人,您打算呆多久?我 马上给您办证件!”

    在特拉维夫14天,天天赶上空袭警报,警报一响,工作人员便将所有客人赶入设在六 楼的防毒掩蔽室。唐师曾却没有一次进掩体,而是一听警报便抄起家伙往外跑。有时在大 街,有时在阳台上仰望天空,等候“袭击”。2月9日凌晨2点多,警报再响,唐师曾照常 爬上阳台等待,这次“飞毛腿”真来了,一条火龙划破夜空,接着两声巨响,楼板都震得颤 抖。唐师曾拍下这珍贵镜头后,立即冲下楼,往爆炸点赶去。那里,房屋炸塌,煤气管、水 管崩裂。前来抢救的人乱成一团,唐师曾立即举起相机。但一个以色列士兵却上前挡住他的 镜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从战场归来简介 >我从战场归来目录 > 附录二 中国记者在海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