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附录一 鸭子这家伙
催促他:鸭子,别闲着,快,出去干活 去。

    几年新闻跑下来,不仅京城的新闻圈熟悉了他,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同行们也渐渐知道 了这个为“新华”、为抢新闻玩儿命的唐老鸭。为拍片,为给中国争脸,对老外他照样不买 账。第一次领教这种厉害的可能是法新社的凯瑟琳。那次他们为一个最佳拍摄位置互不相 让,鸭子一急,差点连北京痞话都出口了。结果赢了,法新、西帕、西格玛买下了“新华” 的片子。活儿完了,凯瑟琳也成了他的朋友。鸭子去中东后,这位金发女郎还打听他的情 况,为他的安全担忧呢。

    因报道艾滋病而获世界新闻大奖的瑞宁格、英国汤姆森国际培训中心的老鲍勃……这些 资深的名记者都不知为什么被这个中国的年轻人迷住了,他们乐于与他神侃,教授他一些用 皮肉之苦甚至是生命危险换来的拍照“绝招”。在海湾时,各国各大通讯社都纷纷派出自己 的最佳阵容加入到这场世纪之战也是新闻大战的角逐中。在巴格达,在以色列,日本共同社 的老朋友河野几次提供了无私的援助;关键时刻,美国的斯迪夫把他当做“救命的稻草”, 加拿大的乔与他患难与共;印尼的、法国的、英国的、巴基斯坦的记者们在共同的采访中也 不得不对中国记者刮目相看了。河野说:“新华发的德奎利亚尔为和平斡旋来到巴格达机场 的照片,是各大通讯社中最漂亮的,日本用的也是‘新华’的。”他对各类武器、装备型 号、性能的熟悉,对世界军事战况的把握,使得他成了这帮外国同行的“军事顾问”。遇到 个什么坦克、导弹,不时有人要拉住他问个长短。

    可是,为了这一切,他准备了十几年。上高中时,他从家传的一台老“禄来”开始接触 摄影,看着一本30年代柯达公司的英文小册子《如何拍好照片》,他依样画葫芦给自己钉 个印像箱,天天盼着日落西山好关门印照片。五外公邵力子的好友黄翔成了他的启蒙老师。 这位大摄影家告诫他,摄影功夫在摄影技术之外,可他当时似懂非懂。

    1979年他进入北大国政系学习,耳目顿觉一新。喜好读书的鸭子在北大国书馆熟知了 斯诺的好友、那位曾拍过“台儿庄大捷”、“宋庆龄和周恩来在武汉”的摄影师罗伯特·卡 帕。卡帕的足迹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几乎拍遍所有的现代战争。鸭子为卡帕的经历、卡帕的 精神深深感动。他认为,卡帕精神就是一种为人类进步拼命工作的献身精神。从此,他迷上 了卡帕。

    1983年毕业后他被分往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讲台成了释放、施展他才能的起点,努力 勤奋的敬业精神、活泼生动的授课方式、广博深厚的学识,使他成为受欢迎的教师。正课之 余,他还开设了二次大战史选修课,读了三年在职研究生。这是段自在轻松的日子,至今他 常怀念政法大学那宽松的学术环境,小小课堂给他起飞前的自信与预演。但教课的同时,他 始终不忘他的相机、他的卡帕。他仍在积累着、准备着——从理论到实践。

    终于,1987年初他叩开了新华社摄影部的大门。从此他如鱼得水,天天奔走于北京的 大街小巷,而什刹海边的那个家,就简直像个旅馆了。他白天黑夜不着家,家人理解:为新 华社干活去了。他要是有一天在家闲着,家里人倒不习惯了,还得提防着躲着点儿,一没活 儿干,他就难受,瞧着谁都要横眼运气。可他妈妈乐意:不管咋的,看着儿子在身边就安 心。可以让他喝上碗热粥,吃上几张娘亲手烙的馅饼。要不这几年跑新闻跑出来的胃病怎么 好得了呢。

    可要一听见腰间的BP机嘀嘀作响——准是又有新闻了。他顿时像只候食多日的老虎, 浑身一抖,精神大振,冲将出去。

    他喜欢红色,因为“骑自行车撞不着”,于是不管走到哪里,一袭红衫成了他的标志。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从战场归来简介 >我从战场归来目录 > 附录一 鸭子这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