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临近摊牌的巴格达
这里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这里肯定会发生什么事情。
——丘吉尔
1990年11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第678号决议:如果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之 前不撤出科威特,安理会准许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离联合国决议规定的期限还有一个星期,英、美、法各国驻巴格达使馆都加强了戒备。 美国使馆围墙上新加了蛇腹式铁丝网,大门紧闭,听任围墙外口号震天。
1月7日,分社英文记者李大伟和我还有一帮记者挤在美国使馆门口,请求采访美国外 交官。可直到中午11点,我们才获准进入使馆大门。
门房不许背相机进去,我奉命将器材交给一名海军陆战队队员。所有记者排队鱼贯而入 通过安检门。过道里,一名戴太阳镜穿海魂衫的大胡子操纵着六台监视器。我们奉命在一楼 签证厅坐等。这里新辟了三排长椅,两名使馆工作人员居高临下警惕地注视着入座的十几名 记者。大厅左侧是签证缴费处,中间用英文写着“这里不办理经商、留学、旅游签证”。接 着是一行漂亮的印刷体“欢迎来美国”。其下是一幅巨型美国地图。右侧有一个大箭头“听 到唤你名字时,请穿过大厅去见露斯”。
11点15分,我们奉命跟一个身着笔挺西装的男子走,穿过一层的一个工作室,两名妇 女正在用两台文件粉碎机销毁文件。两名伊拉克垃圾工正在将粉碎的纸屑装入垃圾袋。我粗 粗一数,已堆起了九个,还有两个正在装。
二楼大使办公室门上挂了一个半米大的美国国徽,女秘书正坐在门口的皮转椅上紧张地 打字,一头金发在门外射进来的灯光下飘拂,犹如黎明时的曙光。我朝她笑笑,翻起她的胸 脾,上写“米勒小姐”。米勒小姐身后,接着一幅挺大的萨达姆卡通画,画中的萨达姆被人 从椅子上掀翻在地,透着美国人的天真、随和、霸气。
美国驻巴格达大使已经回国,在大使办公室接见记者的是临时代办威尔逊,他正坐在一 张大沙发上,手托一大杯矿泉水。代办身后有一只巨大的阿拉伯大古董柜,镶着镂花的金属 片。柜上摆着枚迫击炮弹,弹体上涂满了各色油彩。靠墙的高桌上摆满了大使家人的照片, 还有一张巨幅的性感小猫玛丽莲·梦露的照片,片子经电子分色处理,脸部颜色简化到黑、 红和深绿。与其相对的墙上是纪念美国什么博物馆200周年的招贴画,画面杂乱,我只能分 辨出手指前方的肯尼迪、正在着陆的82空降师伞兵和一顶穆斯林小帽。大片的红、绿、蓝 色充满了画面。大使的办公桌空着。皮转椅旁是一面美国国旗,旗杆顶端是一只展翅的金色 白头鹰。当一位白人记者问:“美国使馆与一个月前相比有什么变化”时,代办懒洋洋地答 道:“我知道的惟一变化是,一个月前我们有40多名工作人员,而现在只有5名。”另一 位记者又问:“你对昨天萨达姆的建军节讲话有何看法?”代办面无表情:“当时我睡着 了。”接着,他揉揉眼睛:“直到今天早上我还没睡醒。”
1月13日22点10分,当面带倦容的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出现在萨达姆 国际机场贵宾楼入口时,等了一天的二百多名记者蜂拥而上,当局不得不出动军警。
身穿呢大衣的德奎利亚尔表情忧郁,说话略带口吃,他只用英语简述了他此行的使命, 没有人翻译。站在他左侧的是伊拉克外长阿齐兹,身穿黑大衣,面带训练有素的微笑。五分 钟后,德奎利亚尔消失在会议室右角的一扇门后。发疯的记者冲上去,但马上被身材高大的 军警驱回。记者们齐声用英语朝阿齐兹大喊:“战争要来临了吗?”阿齐兹不作回答,依然 面带微笑,在一群着暗绿色军便装的持枪警卫护卫下,钻进一辆黑奔驰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