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轻锐劲健的燕国新军
以飞桥、飞江、转关与天潢以济吾师。”这里的飞桥,说得便是壕桥。商周时壕桥已经出现,及至战国,壕桥已经发展成为折叠式,下装两只或四只大轮,宽约一丈五尺,可八具并列,总宽达十二丈,万千军士可冲锋过桥。中原大军的壕桥,都是铁轮铁板,一具壕桥便用铁千斤之上!如此耗费铁料,燕国如何消受得起。乐毅便与工匠们会商,像打造牛车车厢一般打造壕桥:桥轮与轴柱用硬如精铁的青檀木,桥身用清一色的红松木,板厚一尺六寸。如此木制壕桥更有一样好处,折叠轻便,行军利落,四个军士便可拉走。打造成八具后连排试用,大军连踩一月,竟是毫发无损。
撞车者,撞击城门之重车也。撞车车架粗大坚固,底部安装四只大轮,推进轻便,在车架顶部的横梁上用绳索悬挂一个巨大的撞杆,撞杆前部安装巨大的撞头,后部绳孔可延伸出数十条粗麻绳。冲近城门,车体四角用大木桩固定,数十兵士横开两列,拉动撞头后部麻绳向后荡开,再合力拽绳向前猛进撞击。若是小城门,往往是十余次便被撞裂,威力实在令人瞠目。撞车最难制作的核心部件,便是威力巨大的撞头。中原强国如秦魏齐,撞头都是铁制,形如巨大的矛头,重量大体都在五六百斤左右,安装在粗大的圆木撞杆上,猛撞猛刺,寻常木料城门委实不堪一击。燕国缺铁,便用合抱松木做撞杆,用极为坚硬的岩石打磨成巨大的锤头形撞头(岩石太尖容易摧折),重量却比铁矛撞头加大一倍。一经试用,威力惊人。纵然铁皮包裹厚达一尺余的坚固城门,两车并撞,也能在三十撞之内轰然洞开!
云梯者,登高爬城之具也。自从有了城堡,便有了爬上城堡的云梯。《诗·大雅·皇矣》篇最早记载了云梯:
(天帝垂训文王)
(谁是你的盟邦)
(你们要像兄弟一样)
(用你们的爬城飞钩)
(用你们的临车冲车)
(去猛攻崇国都城)
这“钩援”,便是梯头带钩的长大木梯——钩住城头,士兵攀缘飞上。西周兵书《六韬》便叫做飞梯、云梯。云梯的原始形制很简单,就是寻常木梯加长加宽,再带上能扒稳城砖或城头的铜钩铁钩而已。这种简单云梯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仍然在军中使用。但是,到了春秋末期,著名工师公输般在楚国却发明了一种大型云梯——底部安装四只大轮,梯身分做两节折叠,梯身下有隐藏士兵的暗厢,攻城时梯身伸展可达五到八丈。这种云梯宽大坚固,可供大队军兵连续爬城,威力惊人。战国初期,几个中原强国都有了这种大型云梯。
然则,大型云梯在诸多关键部位都要用铁料。底轮、大轴、立柱、梯框等,非铁不足以坚固其身。如此大量用铁,燕国显然难以打造,纵然造得一两部也不会起多大作用。根本原因,在于爬城攻击的要害是大量云梯密集靠上城墙,一部两部甚或十几部,都不会产生大军猛攻所必须的密度威力。几经会商揣摩,乐毅断然下令:只大批打造简单的竹制木制飞梯,达到步军每百人一梯;梯头的轮子或钩爪,尽可能地选用坚韧木料或竹料。半年之内,军营竹木坊便打造出一千多架各种形制的飞梯,十万步军精神大振。
有了如此三种器械,便具备了攻城的三种必须手段:壕桥过壕沟与护城河、撞车冲撞城门、云梯爬城,新军才成为战法较为完备之大军,否则便不是成型之“全军”。
但是,若与齐国大军的器械相比,燕军这三种大型器械便逊色多了。从此看去,燕国出兵便显得有些贸然。然则,大战之胜败历来不仅仅在装备器械。乐毅心中很是清楚,攻齐大战之根本,不在一城一地的攻坚争夺,而在大军野战;只要一举歼灭齐军野战主力,几十座城池便会成为不设防的财货府库,即或没有大型器械,也是唾手可得。
先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