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983年夏末秋初,甘肃省天水市宾馆,机械工业部所属天水213机床电器厂与法国遥控电器公司的又一轮引进技术谈判正酣。在唇枪舌战得口干舌燥之余的饭桌上,法方公司一位年轻、潇洒而又超脱的总部负责人向我滔滔不绝地“推销”尤瑟纳尔,情真意切地建议我阅读尤瑟纳尔的历史小说和自传。其时,尤瑟纳尔的声誉正如日中天。法国读者喜爱她,欧洲读者喜爱她,北美的读者也喜爱她,熟知她的读者都喜爱她。人们喜欢她的大气,喜欢她盼沧桑感,喜欢她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邃的思想境界,喜欢她对永恒价值的不懈追求和对艺术的真诚推崇,喜欢她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修养,也喜欢她不事张扬、远离媒体鲜花和掌声、乐意生活在名人圈之外的低调的生活态度。然而,对她超脱表象之后的厚重和深沉,大多数人还难以深刻体会。
总之,尤瑟纳尔没有走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的叙事道路,也没有沉湎在创造神话的象牙塔之中。她坦承,创作现实题材或创作神话是她创作之路的死胡同(转引自《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作品中的小说、历史和神话》第340页)。她一头钻进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之中,醉心于历史,醉心于从历史中寻找真实的厚度和节奏,建构另一生活,另一更真实的小说生活空问,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理想补充;因为她从现实生活中确实找不到多少乐趣,也不愿心安理得地生活在神话世界之中。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是法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玛格丽特德凯扬古尔,尤瑟纳尔是作家与父亲一起以姓氏字母重新组合后哈德昆回忆承—为自己起的笔名。尤瑟纳尔l903年生于布鲁塞尔,父为法国人,母为比利时人,她出生后仅l0天,母亲便不幸去世。玛格丽特从小受到父亲的加倍疼爱,在法国北部、南部和巴黎度过了优裕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得到数位女管家的呵护和家庭教师的悉心指导。与父亲一样,自青年时代起,尤瑟纳尔即长期奔走于欧洲多国和美加之间。l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赴美,从事记者、翻译和教师等工作,l949年定居美国东北海岸的芒特德塞岛。1951年,尤瑟纳尔的历史小说同时获得费米娜奖和法兰西学院大奖,这出人意料的成功为她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当《苦炼》1968年再获费米娜奖之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1980年尤瑟纳尔以77岁的高龄晋身法兰西学院,成为法国历史上第一位“绿袍加身”的女性不朽者。
走近尤瑟纳尔
首先是历史与小说体裁的关系,换言之,我们以为有必要检视历史资料在作家虚构作品中所发挥的诗学作用。泽农、哈德良、米歇尔等历史人物的一再出现也要求我们思考小说与生活的关系,因为历史片断亦是生活,而小说创作的逻辑总是要高于生活,或至少不同于生活。
每个读者都有权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社会文化背景解读尤瑟纳尔博大精深的作品。我们在此仅向读者提供几点思考线索,无意影响读者的自我理解。
批评家帕若认为,作家审视历史、思考历史的批评目光是上溯性乖口综合性的(“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作品中的历史诗学和小说”见《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作品中的小说、历史和神话》,图尔,l995年,第330页)。为了重建事件的发展脉络和线索,确定不同的发展阶段等,她一方面要保持足够的距离,包括对她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则重在观察事物的“发展结局”。保持距离重在考察结局的方法使她看到了事物的种种片断和多重性,她承认自己的文学幻想植根于历史,承认漂泊不定的她经常想回到过去那些时代中去;然而,她更渴望文学幻想和暝思把这“时光中的旅行带到永恒的彼岸”(《朝圣与域外篇》,伽利玛出版社,1989年,第l74—175页),这时,历史的记述被超越,让位于更高的诗学追求,即追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