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 皇帝没有长大
    群臣见了太后的手谕,更是不敢反对。

    丁谓见自己的阴谋得逞,当然是得意得很。他早已和太监首领雷允恭串通一气,这样,今后不论什么事,都得经过他们两个人的手,上下其手,实在是太方便了。别说是擅权谋私,就算架空小皇帝和太后也是有可能的。

    丁谓有些飘飘然起来,追求了多年的目标似乎已经到手。雷允恭也是恃势专恣,两人的气焰格外嚣张,幸亏有刚直不阿的王曾位居枢密使,时刻监督着宦官、佞臣的一举一动,两人还有所忌惮,才使朝廷没有出现大的事件。

    2、雷允恭事件

    接着,加封皇族,封太宗第八子、泾王元俨为定王。元俨性情严整,刚毅不可犯,内外崇惮丰采,称他为八大王,即小说、戏文中知名度极高的“八千岁”。俗小说中称德昭为八大王,那只是一种误传。

    当时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说赵恒在病逝前最后一刻,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又伸出三个指头,以示意叩榻问疾的各位大臣。后来有人臆测,当时赵恒是想让自己的弟弟元俨摄政并辅佐赵祯。但刘皇后就此事派人向大臣们解释,说官家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

    元俨听说此事后,发现自己成为刘皇后当权的障碍,为了避免遭受刘皇后残酷的政治迫害,他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至刘皇后去世、赵祯亲政为止。

    然而,传闻毕竟不是事实。实际的情况是,赵恒病危时,唯一不放心的是自己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大臣,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在赵恒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皇太子聪明睿智,已经作好了继承皇位的准备,臣等一定会尽心辅佐幼主。更何况皇后居中裁决军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顺服,臣等如果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是朝廷的罪人。这实际上是向赵恒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赵恒此时已经不能说话了,只能点点头,表示满意。

    事实上,赵恒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因而,赵恒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赵恒临终时留下遗诏,要“皇太后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接着又命丁谓为司徒,兼侍中尚书左仆射;冯拯为司空,兼侍中枢密尚书右仆射;曹利用为尚书左仆射,兼侍中。三人朋比为奸,继续扰乱朝纲,其中丁谓最为猖狂。

    赵恒临终的时候,曾对刘皇后说,唯寇准、李迪两人可托大事。刘皇后当时只是含糊答应。垂帘听政之后,刘太后由于对李迪当日谏阻赵恒不要立她为后之事怀恨在心,丁谓对寇准在赵恒面前说他是佞臣之事也是耿耿于怀,所以,她不但没有遵从赵恒的遗命重用寇准、李迪两人,反而与丁谓合谋,诬陷两人是朋党,贬寇准为雷州司户参军、李迪为衡州团练副使。连曹玮也谪知莱州。

    王曾实在有些看不过去了,对丁谓说,罪轻罚重,是不是再考虑一下。

    丁谓手捻胡须,微笑着说:“居停主人,恐怕也不能幸免吧!”

    原来,寇准在京的时候曾借住在王曾家里,故此,丁谓就称他为居停主人。实际是暗示王曾,如果继续保寇准,恐怕自己也要套进去。

    王曾见丁谓说出这样的话,强压住一腔怒火,也不再争。

    朝中虽然有很多人替寇准、李迪两人呼冤,但事实无法挽回。京城百姓也为寇准鸣不平,因而迁怒丁谓,编了四句俚语:

    欲得天下宁,须拔眼前丁。欲得天下好,不如召寇老。

    丁谓并不畏人言,他怕二人东山再起,又使了一个阴招,收买了传旨的太监,让他在马前悬挂一个装着宝剑的锦囊,还故意让剑显露在外,造成是降旨赐死的阵势。

    李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这才是宋史·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简介 >这才是宋史·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目录 > 一 皇帝没有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