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结尾
本质上是“重视结尾的”,因为我们读短篇小说时就期待着很快就会知道它的结局。而我们读长篇小说时则不能确切知道何时能读完。我们读短篇小说时习惯一口气读完,我们预期的那个结局像磁石一样吸引我们不断地读下去;而就长篇小说来说,我们只是偶尔拿起又放下,如果很快知道它的结局,我们或许真的会感到遗憾呢!旧时的小说家常常利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和小说间建立起的这种情感上的联系。比如菲尔了就是用“再见了,读者”作为《汤姆·琼斯》最后一卷的开头的:

    读者朋友,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漫长旅途的最后一站。

    在书中你我一起度过了这么长时间,让我们彼此都把对方看作是一辆马车里相互陪伴多日的旅伴吧,尽管我们之间有过争吵或小小的不愉快,这是途中可能发生的,就让我们重归于好,并且最后一次心情愉快地登上他们的马车;因为过了这个阶段,就像他们常常经历的那样,我们或许永远也不会再相见了。

    《蝇王》的结尾很容易会写得令人欣慰和鼓舞,因为在小说的最后几页里,它引入了一个成年人的视角。而在此之前它—直写的是一个“男孩子的故事”。这是—个完全走了样的《珊瑚岛》风格的历险故事。一群英国学童,作者没有具体说明是在什么情况下(尽管有几处暗示是由于战争的原因)在—个热带岛屿上紧急登陆,并且很快变得野蛮而迷信。他们摆脱了文明的、成年人的社会的种种束缚,却不得不经常忍饥挨饿、经受孤独、恐怖的考验。原先的海岛乐园变成了充满部族暴力的场所。两个男孩死了。一群嗜血如命之徒,手里挥舞着木制长矛,到处追赶主人公拉尔夫。就在拉尔夫拼命逃脱这群人的追捕、从一场人为的森林大火中死里逃生时,他撞上了一个刚刚踏上海岛的海军军官,岛上的浓烟引起了他所在的舰船的注意。“瞎胡闹!”这位海军军官看着眼前这些手拿临时拼凑来的武器,脸上、身上涂抹着颜料的男孩子这样说道。

    对于拉尔夫来说,这位军官的出现既令他感到吃惊,又让他得到安慰,读者几乎也有同感。我们过分地陷在这个故事中,过分关注拉尔夫的处境,我们都忘了他和他的残忍的敌人都是些不成熟的孩子。突然间,我们通过军官的眼睛才真正看清了他们不过是一群脏兮兮的、衣帽不整的孩子。但戈尔丁却不让这种印象损害前面所发生的故事的真实性或者使得这种“正常状态”的恢复变成为一个令人欣慰的美好的结局。那位海军军官永远也不会理解拉尔夫,不理解他(读者是间接地)所经历过的、作者在倒数第二段里意味深长地加以概括的一切:“已经永远失去了的天真可爱的孩童时代,人类内心深处的阴暗面,以及落海而死的那位真诚聪惠的好朋友皮吉。”他永远也不会理解拉尔夫的啜泣为何会感染其他男孩。“他转过脸去,让他们有时间重新振作起精神。他等待着,目光久久地注视着远处一艘装备精良的巡洋舰。”所有故事的末句话都能引起某种共鸣,但这句话却尤其含有嘲讽的意味。这位成年人眼睛盯着那艘“装备精良的巡洋舰”,这暗示了他的漠不关心,逃避现实,也暗示了他是孩子们的同谋,只不过他从事的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形式—现代战争。而这与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所进行的原始的暴力活动既相同又有所不同。

    熟悉我写的《换位》的读者或许还记得本节开头的段落是该小说最后一页菲力普·史沃娄引自《诺桑觉寺》、又被莫里斯·扎普加以引用的。菲力普援引它来说明观众对电影结尾的感受和读者对小说结尾的感受有很大的不同:

    “小说马上就要结尾,而小说家对此却毫无办法,不是吗?……他无法掩盖书页逐渐变薄这个明白无误的事实……阅读的时候,你很清楚书只剩下—两页,你准备读完它。但是看电影时,你却无法知道它何时结束,尤其是当今的电影比过去结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小说的艺术简介 >小说的艺术目录 > 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