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印度之行
拉甲孟特莱的市民大会,是在站台上开的,这座安得拉省最古的,也曾受过最严重的水灾的城市,对中国人民是有特别的感情的。在他们欢迎词中说:“为着你们紧迫的日程,我们不能陪同你们巡游我们这座遭受水灾,而正在慢慢恢复的城市,我们只能在车站上欢迎你们。我们衷心地感谢伟大的中国人民给我们的大量的捐助……”。在短短的十几分钟中,我们在花环,礼物,致辞,道别的波浪中涌过……维查耶华达车站的欢迎,是最使人喘不过气来的!我们几乎是脚不沾地的,顶着花环的山,在人海的狂潮里,被推拥着下了月台,上了天桥,出了车站。街道上是五光十色的,横幅的欢迎标语:英文的,泰鲁固文,印地文的“伟大的毛泽东万岁”,“中印友好万岁”,“和平万岁”挂满了全城。在这座城里的节目,都是空前地热烈,人数也是空前地众多,但是最突出的,还是我们访问凡努刻尔村的一段,因为在那里,我们接触了印度的“不可接触”的“贱民”。

    在印度历史上,除了僧侣;武士;工,商,农;奴隶;这四个阶级之外,还有一种“不可接触”的“贱民”,这种“贱民”只能做些打扫街道,收拾厕所等等工作,其他阶级的人,是不屑和“贱民”接触的,连“贱民”的影子,投射在他们身上时,他们都引为不祥,握手拥抱,更是万不可能。我们的印度朋友告诉我们,这个阶级的人数,占全印度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五,在安得拉省,占本省人数百分之三十五。居住在凡努刻尔村的“贱民”,多半是务农的。

    在温煦的阳光下,那天的凡努刻尔村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家家门口画着吉祥图案,台阶上站满了披红着绿笑嘻嘻的观看的妇女和儿童。我们一路接受着花环,一路又把花环投给她们,她们就笑着争着来接。到了村里,匆匆到农园果圃参观了一下,便去赴群众大会。那里一大片草地上,早已坐满了人,在广场的四周,椰子树下,榕树下,山坡上,水池边,也黑压压地站满了人。我们注意到有一群妇女,远远地站在群众的背后,不好意思向前。我们听说她们是“不可接触”的“贱民”的时候,我们便挤到她们前面去,和她们紧紧地握手,热烈地拥抱。她们喜出望外地,迟疑地轻轻地接住我们的手,老大娘们流着泪把头靠在我们的肩上,那种欢喜感激的神情,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的!我们又请求去参观她们的住处,她们更加高兴地带我们进入路边树下土墙草顶的小屋,里面很阴暗却很干净,土台陶罐,位置井井。可惜我们不通语言,也没有时间多坐,匆匆地道了谢,就又出来。在正午的烈日下,和她们一同看了台上和场上的表演,又听了音乐,我们心里情感的沸腾,和天上的骄阳,成了个正比例。

    十二月三十日和三十一日两天,我们参观了阿旃陀和埃娄拉两处石窟。

    阿旃陀石窟在西印度的海德拉巴省,阿兰格巴城北五十五里,阿旃陀村北边的一座山里。这座簸箕式的山崖,高二百五十英尺,山间有一道清泉,曲折下泻,流入平原。三面山崖上共凿有石窟二十九处,其中五处是佛殿,二十四处是神室,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中间连续进行的巨工。这几百年是印度佛教全盛时代,这山峦回抱流水淙淙的“世外桃源”,成了佛门弟子养静修行的地方,而那时印度劳动人民中的名工巨匠,也在这伟大的工程上,表现了他们最神妙卓越的天才。

    这二十九处石窟,好像是一座文化博物院,这里有绘画、有雕像、有建筑,综合了印度艺术的大成。可惜我不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只知道倾倒赞叹,而不知从何欣赏起。在这处石窟里,我最爱的还是壁画,而比较完整的只有六七处,在第一洞里的最为出色。这里的墙壁上,仰顶上,厅柱上,都画有佛陀前生的许多故事,虽然大半剥落模糊,但其气魄之雄大,形象之修伟,轮廓线条之自然工细,人物情态之传神逼真,较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冰心全集第四卷简介 >冰心全集第四卷目录 > 印度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