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七盏灯
吴国此次与魏国交战,出师神速,退兵敏捷。撤退并非因为无力与魏军对峙,而是基于吴国的国策。
说来,吴国原本并不想主动挑起战争,只是想看着蜀魏两国鹬蚌相争,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
既然与蜀国订有同盟条约,一旦蜀国有所请求,吴国也碍难断然拒绝。
然而出兵之后刚与魏军交手,便发现魏军尚有不可忽视的实力,陆逊深悟巢湖的大败不过是魏军牛刀小试,于是才会全军迅速打道回府。
与其相比,蜀国的立场则极为坚定。倘若偏安于一隅,一味采取防守的策略,魏吴两国很快便会出于同样的目的,勾结在一起前来进攻,一同瓜分蜀中这块肥肉。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出而寻求活路,蜀国除了坚持政治上的“汉室正统”、军事上的主动进攻之外,别无其他途径可行。
因此,祁山渭水之间的蜀魏对垒,无论对于蜀国的存亡,还是对于孔明的一生,都是命中注定不容逃避的一场大决战。如果从祁山撤退,蜀国便再无赖以继续生存的道路,祁山不啻为蜀国的生命线。
却说渭水的魏军阵营,最近依照来自洛阳的命令,全力专守防卫,魏帝敕令业已布告各个阵地:“擅自越界搦战者,斩!”
固守不出的敌人最难处置,就连孔明也几乎无计可施。但他不会白白留在祁山耗费时间,司马懿专守避战的这段时间里,孔明又努力去解决粮食供给与安抚驻地百姓。
他制定了屯田兵制,让士兵去种地、放牧。屯田兵须与当地百姓一同劳作,帮助百姓生产,农牧的收获当地百姓取二份,蜀军只取一份。
屯田兵制法规中严格规定:
一、超过规定份额苛求百姓者,斩!
二、滥用私权引起民怨及怠惰农耕者,斩!
三、滋事生非酿成军民不和者,斩!
在这三条严令约束下,蜀军士兵与当地百姓友好地相互合作,共同耕耘。蜀兵与百姓在同一片地里一起种田,在同一块地头田埂上一起餐饮,时常还可见到蜀兵背驮着百姓的孩童嬉戏。这种军民犹如家人的温馨场景随处可见,蜀兵与当地百姓水乳交融的感情,也与地里的庄稼一起成长起来。
“最近听说,祁山一带的百姓日子过得很舒坦呢。”
逃散在外的百姓听到孔明仁德的传言,又都纷纷回到了祁山下的故里。
这一切都被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看在眼里,一天,他为此事专程来到大营中司马懿的帐内。
“孩儿向父亲请安。”
司马懿将正在读的书随手放在案上,抬头望着儿子问道:“是你啊!四五天未曾见到你了,可是患了风寒?”
“父亲,此地可是战场?”
“当然是啊。”
“孩儿今日既然身在战场,岂可因区区风寒便卧床不起?我这几日未来请安,是化装前去敌阵探察了。”
“好啊!蜀军现在的情况如何?”
“孔明制定了长驻祁山之策,当地的百姓俱已还乡,与蜀兵一同种田,彼此之间相处和睦,渭水对岸仿佛正在变成蜀国的国土。孩儿无法理解,父亲身为执掌重兵的魏国大都督,为何却对蜀军的所作所为视若无睹?今日还望父亲明示。”
年轻气盛的司马师望着父亲,那目光咄咄逼人,显然是在告诉司马懿,既然是战场论战,儿子也是不会向父亲妥协的。
“你有所不知。我并非不想出战,只是敕命难违,皇帝已经降过圣旨,要我们只可固守,不得进攻。”
对于父亲无奈的辩解,儿子司马师苦笑着摇摇头,说道:“洛阳来的旨令总是只求得过且过、相安无事,可是将士们却不像父亲那样看待只守不攻。”
“他们是如何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