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十三章 月夜遇刺蒙虚惊
    听皇上如此沉重的问题,包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事实上,这样的问题也不是他能回答得了的。他十分谨慎地选择适合的句子:“淮南、衡山密谋反叛已久,上逆天意,下违民心,皇上依律治之……”

    刘彻摇了摇头:“朕记得荀子说过‘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自建元以来,朕倡尊儒术,其间不少诸侯国一方面上表大谈礼仪,另一边却背地里却朋党比周,一旦事发,牵连无数之人,这岂非朕之过?”

    包桑赶忙道:“皇上圣明,天下之福。”

    此时,一位黄门进来禀奏,说张汤求见,现正在塾门等候。

    刘彻知道,张汤来见必是与淮南王的案子有关,于是便要包桑宣他进殿。

    果然,张汤一进来,就向刘彻禀奏道:“大将军昨夜在府中遇刺!”

    刘彻闻此“呼”的站了起来惊道:“什么?你再说一遍?!”

    “大将军昨夜遭遇了刺客。”

    “怎么样了?受伤没有?”

    “大将军身经百战,勇力无比,刺客岂能得逞。”

    “刺客现在何处?”

    “刺客被大将军制服,饮剑自杀了。”

    “哦?此人难道就是太仆奏章中提到的游侠陕寒孺?”

    刘彻挺了挺身体,随意翻了翻案上的表章,思路顺着刺客一案,迅速地扩散开来。

    虽说卫青遇刺只是淮南一案的余波,但在议立太子的关键时刻,陕寒孺的出现还是让他吃惊和震怒。自元朔五年中朝外朝分设以来,卫青在朝廷的地位不断提升,这不仅引起刘姓诸侯王的关注,也成了匈奴人袭击的对象,难免遭朝里妒贤嫉能之人窃恨。

    联系到近来关于册立太子的廷议,他顿时感到了此案的严重。

    “朕以为,行刺者绝非陕寒孺一人。”

    “臣也以为如此。”张汤深谙皇上需要怎样的答案,“据大将军所言,陕寒孺潜入期门军大营后,因其敬事而被擢拔为什长。故臣以为,军中必有陕寒孺同党潜伏,请皇上命人严查,绝不可使人漏网。”

    “爱卿所言极是。此事就由爱卿协同大将军去办。”

    看了看外面的天色,刘彻道:“朕阅看奏章累了,爱卿就陪朕到殿外走走如何?”

    “微臣遵旨。”

    自从进入九卿行列,张汤对皇上的起居习惯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说是走走,其实就是想寻找个宽松的说话气氛,将想说的话题延伸。

    沿着宫殿的复道一路走来,长安城日渐深浓的春色尽收眼底。

    在刘彻眼里,这些年年岁岁相似的风景,早已司空见惯,只不经意地瞥上一眼,就匆匆离去。

    但是,当他将目光投向蓝天时,脚步却挪不动了。

    原来,几朵白云间飞来一只色彩艳丽的风筝。

    那是一只展翅的“雄鹰”,扶摇奋翮,追着云彩,尾翼后飘着一条细细的丝线,延伸到目光不可及的远方。

    刘彻的心就跟着那条丝线去了。他想象着这都城的某一个角落,那里一定有一位掌握着这条线的人,那人的心此刻一定和自己一样,飞游在蓝天白云间。

    刘彻忽然对那种自由十分向往。他觉得与威加四海的相伴随的只有寂寞。就像这当空的太阳被膜拜,可留在天空的,也只有它孤零零的身影。

    他太专注了,张汤只能隔着几步远站着,生怕不慎打扰了皇上。

    很久,刘彻才回过头来问道:“爱卿儿时没有放过风筝吧?”

    张汤摇了摇头:“臣儿时乃一乡间顽童,常常惹家父生气。”

    “呵呵!”刘彻不再关注那风筝,而是迈着轻快的步子朝前走去,“说来给朕听听。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汉武大帝(中)汉武执鞭简介 >汉武大帝(中)汉武执鞭目录 > 第三十三章 月夜遇刺蒙虚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