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蠢猪式的仁义
不能讲仁义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帮助我们。打仗就是杀人,怎么能不忍心呢?”子鱼讲了一通道理,归结起来,就是战场上不能心怀慈悲。
“不,宁可打败仗,我要仁义。”宋襄公说。
子鱼哭了。
仁义的两面性
对于宋襄公,历史上向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基本上,儒家一派是赞扬的,不仅赞扬,而且捧上了天,类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不过,先在这里说明的是,儒家祖师爷孔子一直拒绝对此进行评价,显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或者说他也是不赞成宋襄公的。《左传》中有大量篇幅来评价当时的事件,而对于宋襄公这件事,竟然没有片言只语的评论,这很说明问题。
下面,先听听唱赞歌的。
“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这是《春秋公羊传》的评语,什么意思?君子褒扬宋襄公不进攻没有列好队的敌人,遇上战争还不忘记大礼。宋襄公是有仁德的君主啊,可惜没有辅佐的贤臣。即便是文王来作战,恐怕也就是这个样子吧。
把宋襄公比成周文王,还有比这更高的赞扬吗?
“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这是《史记》里的话,司马迁借“君子”之口来表扬宋襄公:君子们赞扬宋襄公,认为中国缺少礼义,而宋襄公很懂得礼让。
那个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更是把宋襄公当作楷模,他这样说:“霸王之道,皆本于仁……故善宋襄公不厄人。不由其道而胜,不如由其道而败。”意思是这样的:要成为霸王,根本在于仁义,所以宋襄公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破坏了仁义而取胜,不如遵循仁义而战败。
“不由其道而胜,不如由其道而败。”这就是大儒董仲舒的高见。
中国两千多年来被外族欺辱,董大儒功不可没。
再来看看反面意见。
除了子鱼之外,孙子大概是第一个反对宋襄公的人,《孙子兵法》开卷就写道:“兵者,诡道也。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些话,基本上就是写给宋襄公看的。
之后的兵家,都与孙子一脉相承。
韩非也嘲弄宋襄公,称之“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
然而几千年来说得最过瘾也最直接的还是毛泽东,毛主席教导我们:“这是蠢猪式的仁义。”
仁义,对敌人仁义,就是对自己的人不仁义。
不就是这样吗?
对敌人仁义,敌人嘲笑你,自己人怨恨你,这样的仁义有什么意义呢?
宋襄公的大腿上那一箭不仅仅扎到了皮,也扎到了肉,还扎到了骨头。那年头没有消炎药也没有消毒水,还没有华佗给他刮骨疗伤。就算有华佗,宋襄公也不是关云长。所以,宋襄公的腿一直好不了,发痛、发痒、化脓,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睡觉也只能一个侧面。尽管如此,宋襄公从来不后悔自己的仁义之举。
转眼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春天来了,该发芽的发芽,该发情的发情,该发炎的当然也要发炎。换句话说,宋襄公的伤情更加恶化了。
“我要死了吗?”宋襄公经常会问自己。他觉得自己大概好不了了。
这一天,正当宋襄公又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人来报:“主公,晋国公子重耳求见。”
平时,求见的人很多,宋襄公基本上都不见。这次,他见不见?
“安排国宴。”宋襄公下令,不仅见,而且要高规格地见。为什么?
在回答宋襄公的问题之前,先回答另一个问题:重耳怎么跑到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