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当代作家小资料(2)
58-)]]

    原名林白薇。原籍广西博白,生于广西北流县。曾插队两年,期间当过民办教师。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曾在图书馆、电影厂工作,现在北京定居。起先创作诗歌,后从事小说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青苔》、《守望空心岁月》《说吧,房间》,中短篇小说集《玫瑰过道》、《子弹穿过苹果》、《同心爱者不能分手》、《致命的飞翔》等,散文集《丝绸与岁月》等。近年来,她与陈染等女性作家的作品成为文坛的一个焦点。她的作品常用“回忆”的方式叙述,女性意识强烈,对女性个人体验进行极端化的描述,讲述绝对自我的故事,善于捕捉女性内心的复杂微妙的涌动。她的这种封闭的自我指涉的写作,特别是有些关于自恋、同性恋的描写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刘白羽(男)(1916-)]]

    北京人。1938年赴延安,参加文艺工作团,到过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出版了散文报告集《游击中间》、《延安生活》,小说集《五台山下》、《龙烟村纪事》等。1944年起担任编辑、记者工作,除了写通讯报导外,还创作了一些小说。朝鲜战争时期,两次赴朝,出版了通讯报告集《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对和平宣誓》,短篇小说集《战斗的幸福》。1955年以后,从事文化领导工作。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晨光集》、《踏着晨光前进的人们》,散文集《火炬与太阳》、《早晨的太阳》等,文学评论集《文学杂记》。长篇小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0年任《人民文学》主编,坚持严格的政治标准。他的作品充满时代政治使命感。1958年以前以叙事散文为主,写朝鲜战争和经济建设的文艺通讯,而且专稿报导了‘万炮轰金门“这一重大事件。文章紧密配合形势,富于激情,有较强的战斗鼓舞作用,在艺术方面斟酌较少。1958年发表以后,他的创作开始转向抒情散文,但他的文章的战斗风格没有变,雄厚、壮丽,是他选择对象和抒写情感的特色,代表作如等,气势宏伟,但有时也因过度渲染而失之空泛。[[王安忆(女)(1954-)]]

    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出生在南京,是作家茹志鹃的次女。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学,1967年入向明中学读初中。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调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任编辑。1980年曾入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因发表短篇小说《雨,沙沙沙》(《北京文艺》1980.6)等雯雯系列小说而引人注目。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后担任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副主席。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流逝》、、《尾声》、、《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等。其中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分获1981-1982年、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其作品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80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多以知青为题材,表现其人生的追求和向往,以心理描写见长。80年代中期以后则着力于人性和人的生命本相的探索,如“三恋”等。90年代以后开始追求新的叙事风格,以《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等为代表,她用现实世界的原材料来虚构小说,以小说的精神力量改造日渐平庸的客体世界,营造体现知识分子群体传统的精神之塔。近来语言变化更为明显,由简洁而趋拥挤,如等,对上海这个城市作细致入微的繁复的描绘。[[王家新(男)(1957-)]]

    曾用笔名北新等。湖北丹江口人。1972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目录 > 当代作家小资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