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概况
位置:济南是山东省省会,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山地的北缘,黄河南岸。北纬36°14‘~37°04’,东经116°30‘~117°44’。东邻淄博,南依莱芜、泰安、肥城,西靠平阴,东北与邹平接壤,西北与济阳、齐河隔河相望。总面积4,875平方公里,市区范围东至韩仓,西至玉符河,南至石房峪,北至黄河(含鹊山),东西约33公里,南北约18公里,面积483平方公里。
山东省议会位于原贡院旧址,清末,取消科考,兴办教育,将贡院原为科考考生准备的近9000间号舍全部拆除,利用贡院原新号舍地皮,盖起仿英国议会大厦形式的山东省咨议局。建筑为穹隆顶,两层,内设木制连椅多排。民国后改称山东省议会,国民党时期改为省党部。当年因议员们毫无实权,只能像鸟一样天天在里面瞎嚷嚷。而其圆形建筑的外观像鸟笼,济南人又称议会建筑为“大鸟笼子”。
沿革:商古谭国地。西周至战国,属齐国。秦代,属济北郡。西汉置济南郡,属青州,是“济南”地名的最早记载。“济南”因地处济水之南而得名。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十六年)置济南国。公元前154年复为郡,治所东平陵(今章丘平陵城东北)。西晋永嘉末年(公元313年前后)郡治移至历城(今济南旧城里)。其后,历北朝、隋、唐,置郡置州,多有更替。北宋时为齐州,1116年(政和六年)为济南府。元改设济南路。明代复置为府。1368年(洪武元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洪武九年移省治于此。清相沿未改。民国二年,府废,全省置四道,济南属岱北道,并为道治。1914年5月,岱北道改称济南道,下辖27县。1927年全省分为十一道,济南属济南道。1929年7月,析历城县城和城外商埠及其四郊,设为济南市。
地形:地处泰沂山区北缘与华北平原南缘的接境带上,地势南高北低,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处黄河及小清河之间,届黄河冲积平原,海拔由西向东自36米逐渐降至12米,中部山前平原,处于小清河南岸至南部山区的北缘,地势南高北低,海拔30米~100米,地面坡度6°~8°左右,有200米以下的小山分布其间;南部丘陵山区,西起长清,东至章丘,其间群山起伏,高度一般在300水~900米,比高在200米~500米之间。全市山地和丘陵面积为2,77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7%,平原1,974平方公里,占40.5%,水面122平方公里,占2.5%。
山脉:境内山脉属泰山山脉北支,自西向东绵延百余公里的山脊线(分水岭),为本区的最高处。主要有黄巢寨(629米),摩天岭(989米),长城岭(869米),梯子山(976米),曹曹峪顶(603米),九顶山(833米)。分水岭以北,西端有马山(512米),穆格寨(527米),灵岩山(684米)等南北纵向山脉;中部有天马顶(884米),黑山寨(780米),康王顶(535米),兴隆山(528米)等西东横向山脉,东部长白山为南北纵向山,最高处为沫湖顶(826米),并有400~600米的山峰多座。市区北部平原上,偶有孤山突起,较著名的有鹊山、华山,标山、药山等。其高度一般在几十米左右,最高为华山(197米)。济南胜景“齐烟九点”,即指这些孤山而言。
河流:主要有黄河,小清河两个水系。黄河自长清县入境,经郊区、历城,章丘,沿本区北部边界,流向邹平,境内全长134公里。主要支流有南大沙河;北大沙河、玉符河等。小清河发源于济南的泉群,东向流经历城、章丘、邹平,由寿光县羊角沟入海,全长约240公里,流经本区长度76公里,境内主要支流为绣江河。
湖泊:大明湖,位于济南旧城北,水面0.46平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