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04章 毛泽东看好锦州,林彪试打长春
真章来,在“有把握”与“无把握”之间,要做到“有把握”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南下北宁线,一举包围拿下锦州,不论是从当时或现在来看,都是向敌人意想不到的要害部位发起突然袭击的绝妙之举。面对一场更加威武壮丽的史剧,面对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大决战,作为人民解放军东北战场前线最高指挥官的林彪,他显得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当时他脑子里想的是什么?想的是锦州国民党守军的凶狠和强大,还是个人的荣辱和名声?现在和将来想探寻个究竟,那只能是猜测。

    据说,林彪非常喜爱女儿林豆豆。平生唯一一次打女儿,就是在这个时候,把年仅四岁的女儿踢了一脚。

    接着传出林彪“不打锦州打豆豆”这一敏感性的话题。

    林彪为难下决心而痛苦,毛泽东为林彪举棋不定而焦灼。

    那段时间,毛泽东给林彪的电报,有的回忆文章说是“90份”,有的说是“70多封”,有人说是“83封”。林彪给毛泽东的电报,数字也大体相当。

    焦点在于战役应该首先从哪儿打起。

    毛泽东瞩目北宁线。

    林彪既有意攻锦州又想打长春。

    打长春便于集结兵力,便于根据地支援。敌人增援和突围,在漫长的600公里范围内,也便于运动中歼敌。而且,打下长春,可以免除后顾之忧,便于集中兵力南下作战。可从战争全局分析,情形就不尽然了。蒋介石不撤退东北,10万大军被围困长春是个原因。打掉长春,就会打掉蒋介石的一个包袱,为他打出退向关内的决心,从而保住个比较完整的战略集团。这对共产党的通盘棋局是不利的。

    当时,林彪没有看到这个或没有完全看清这个全局。

    林彪的脑子仍在围绕怎样拿下长春在转。

    4月18日,林彪、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刘亚楼、谭政致电军委,在谈了攻长春打援兵的决心和部署后,说:

    以上是我们的根本意见,其他意见亦曾深入考虑,均认为不甚适宜。我军如打铁岭或抚顺或本溪或新民,敌均能立即组织3个师以上兵力守,而集中10个师以上的兵力增援。敌增援距离甚近,又因辽河。太子河的妨碍,我军攻城打援皆不便。本溪与铁岭两点,如我军主力向该方向前进时,敌甚至可能暂时撤退,让我军扑空;如我军主力向义县前进,义县之敌必然自动撤至锦州;如我军攻锦州,则所遇敌人比长春强大;如我军等候敌人打通锦沈线,则不知要等到何时,且即令敌人出来打通,但我主力一向锦沈线前进时,而敌必自动收缩,使我军扑空;如我军向锦州、唐山之线或东或平绥前进时,在敌目前采取放弃次要据点,集中兵力固守大城市的方针下,则必到处扑空,或遇四五个师兵团守备的城市。且大军进到那些小地区,衣服弹药军费皆无法解决。

    同时,东北战士入关,经长途跋涉,士气必降,逃跑必发生。在我军主力南下情况下,长春之敌必能乘虚撤至沈阳,打通沈锦线。如我军以很多兵力(如三个纵队)入关,沿途仍不易求小仗打,遇大的战斗(又攻占又打援)则又吃不消。而留在东北的部队,既不能打大仗,又无小仗可打,陷于无用之地,故目前只有打长春的办法为好。

    身在河北小山村西柏坡的毛泽东,手里拿着这封从东北发来的电报,面对站在自己对面的周恩来说:瞧,一个“均”字,把我的意见否了。

    试打长春打出后悔药

    见林彪的决心已定,4月22日,毛泽东作了以下复电:

    我们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不是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你们所说打沈阳附近之困难,打锦州附近之困难,打锦榆段之困难,以及入关作战之困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决战锦州:解放战争档案简介 >决战锦州:解放战争档案目录 > 第04章 毛泽东看好锦州,林彪试打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