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0章 第一次和藏军交火,我军损失惨重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十八军先遣支队在对敌手进行了方方面面的了解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除了西藏地方军,他们还要面对另一种敌人,这就是西藏的自然环境。它比西藏地方军更可怕。

    我方的预定战区是藏东高山峡谷区。这里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而且地貌极为复杂多变。既有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也有海拔虽高而地势平缓的草原,无论地貌如何不同,但都一样高寒缺氧。在5000多米的高山上,一般是寸草不长或终年积雪,而在一些峡谷地带,却又能见到成片的原始森林,还有一丛丛盛开着的杜鹃花。因地形复杂,也造成藏东气候多变,本来是风和日丽,晴空万里,转眼间却狂风骤起,天昏地暗,风雪交加。夜间在山顶滴水成冰,白天在谷地阳光照射下又汗流浃背。

    从单纯观光角度看,藏东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里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世外桃源”之一。但当你以生命为代价走过这里时,你会发现它的残酷。它用残酷锻打你,让你有一根永不弯曲的脊椎。

    藏东的河流,缠绕在大山脚下的谷地里,像一条条美丽的小蛇,冷不丁它会咬你一口。这些看上去很美的河流,因都在大峡谷里,上宽下窄,上面水很平静;但下面却激流涌动,流速甚急,且水很凉,难以徒步涉过。金沙江号称“鹅毛不浮,秤砣不沉”,颇为形象地代表着藏东河流的特点。

    在高山上,极易出现缺氧现象。那时,还没“缺氧”这个名词,只是翻山时许多人出现了身体异常情况。直到今天,说起这些,仍如鬼魂一样晃动在老革命们面前:头痛,呼吸困难,嗓子发干发涩,呕吐,蛋白尿,浮肿,脱发,指甲凹陷,休克,心跳加速,心力衰竭,心肌梗塞,鼻出血,脑出血,高原昏迷,肺水肿,雪盲……简直数不胜数。

    只要勇敢地冲上去,就能战胜西藏地方军这个有形的敌人。

    可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由此造成的高原病症却是无形的。它尾随在每个人的身后,随时会置你于死地。它营造出一种恐怖的气氛,时时绷紧你的神经。要战胜它首先要战胜你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强大起来。并使自己的身体机能逐步适应它,最终才能战胜它。

    在昌都战役中有一支队伍——运输大军。他们是参战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支庞大而又奇特的队伍。组成这支队伍的主要是机关干部、文工队员,还有部分藏胞,有男也有女。他们赶着骡马、牦牛,驮着弹药、给养,有的直接编入各路部队,有的独立行动,从各个不同方向,指向同一目标——昌都。其中由52师康藏工作队的30名女同志组成的运输队尤其引人注目,她们平均年龄十七八岁,最小的仅13岁。这路大军所经历的艰辛丝毫不亚于战斗部队。她们中有许多人过去见了骡马、牦牛还有些发怵,现在突然要她们每人管几匹骡马或几头牦牛,既要赶着它们走路,又须照料它们吃饱,还要防止它们跑掉,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听说部队在前面挨饿,她们着急、难过,拼命往前赶。号称“高原之舟”的牦牛到后来也累垮了。有的牦牛队累死的牦牛竟达百分之二十。有的女同志看着倒下的牦牛,急得大哭。死了的牦牛也不能丢掉,她们把好肉砍下来,让其他牦牛驮上。师供给处长王永魁带领的骡马运输队,在达玛拉山上累死七匹骡马,他硬是组织大家把这七匹骡马驮的粮食一步步地扛到昌都。事实证明,没有这支队伍,就没有这次战役的胜利。

    从四川向西藏进军途中,一过折多山,到处可以看到一群群黑色和间杂其它各色的牦牛。也正是它们,在我们进军西藏、解放昌都、修筑公路的运输线上,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0年5月的一天,率领先遣支队到甘孜的吴忠师长,把师供给处的郝学礼、李成材和李兴才三同志找来,当面交代:“我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决战昌都:解放战争档案简介 >决战昌都:解放战争档案目录 > 第10章 第一次和藏军交火,我军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