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繁华大都会
能边走边摸索了。
一路上七问八问,走街入村,费了好大劲才摸到一个镇子上,其间还路过一个村子,村口立一牌坊,上面赫然写着“鬼谷子故乡”。大名鼎鼎的鬼谷子是邺城附近的人吗?没有听说过,但此行用时已大大超过预期,司机颇有怨言,加上此行的目的是看邺城,也就没有下车去看鬼谷子了。
最后,总算看到了传说中的“三台”,这个像镇子一样的村庄也就是三台村了。登台凭吊,抚今追昔,看到的却是周边霭霭的村庄,四面纵横的道路,不远处已经干涸的漳河。站在台上,甚至还可以清楚地看到西边不远处京珠高速公路上奔驰的车辆。
沧海桑田,历史云烟,这一刻,你不能不叹一口气。
要知道,大约一千八百年前,这里事实上是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这个叫金凤台(目前遗址内保守下来的这个台子不是铜雀台,而是它的姊妹台金凤台)的地方,一度是王家禁地,那可不是谁想花上十几块钱就能上来逛逛的。
当年,邺城这个地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向西越过目前的京珠高速公路和京九铁路,再往前就是太行山,东面是华北平原,它的附近有漳河、滏阳河,是齐鲁地区进入西北,以及由中原地区进入幽燕的必经之地,被称为河北的咽喉。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时候,就建议在此地筑城以卫国土,以后魏国的西门豹、史起先后在此筑城、修建水利工程、发展经济,使邺城很早便成为军事重镇。
到了东汉末年,韩馥统治冀州时期曾把州治定在邺城,袁绍夺取了冀州,仍然把邺城作为其基地。据元代史学家胡三省考证,袁绍在邺城曾考虑过以此作为都城,把天子迁到这里来,于是开始修建宫殿等建筑(袁绍据邺,始营宫室)。
胡三省也许忽略的是,袁绍如果真的在邺城大修宫殿,也未必是给献帝刘协准备的,袁绍一向对献帝不感兴趣,他至少有三次想另立新君,在邺城修宫室有可能是为另立新君准备的。
只是袁绍修了哪些宫殿,是否已初具规模,已不可考了,但这给曹操进一步营建邺县办了好事。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五十岁,这一年八月他率军攻克了邺城,之后他一边继续征战,一边征调并州、冀州等地的建筑材料运到邺城,对邺城进行了整体重建。
这次重建规模很大,不仅先后修建了规模空前的“铜雀三台”,而且重新修筑了建墙,规划了城内的街道,修建了一批办公区和高档居住区,对一般百姓居住的里坊也进行了规整。
《三国志》《后汉书》等史籍对此记录得都相当简单,基本上都一笔带过了,但这的确是不应该被忽视的伟大工程。要了解那时的邺城,从晋人陆所著《邺中记》、明代编著的《彰德府志》以及顾炎武所著《历代宅京记》等著作中,可以管窥其大概。
根据这些史料记载,曹操主持大修的邺城,城池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不算太大,不是工程预算不够,而是城池的规模有严格限制,洛阳号称“九七城”,即南北九里,东西七里,邺县必须小于这个规模。
全城建有七座城门,全部为曹魏时期重修,南面有永阳门、广阳门、凤阳门三门,东面只有一座建春门,北面有广德门和厩门两门,西面有金明门一座城门。
由于南北只有五里,在东城和西城各只开了一座城门,在这两座城门之间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大街,这条街将全城一分为二,北面是官署和贵族居住区,曹操建魏国后在此修建了宫殿,在宫殿区附近的是各种办事机构,再往两边是包括铜雀园在内的花园,以及名字叫戚里的贵族居住区。“里”就是街坊,是居住小区。在东西大道的南面,规划了四个很大的居住小区,分别叫思忠里、永平里、吉阳里和长寿里,这是一般百姓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