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一打榆林,调敌北上沙家店过坳
而毛泽东则感到,一个新的战略格局正在展开。
他摊开地图,把华东、华中、华北等地的战略情况反复地进行研究,他发现,如果在豫西和豫皖苏地区再插上两把刀,而刘邓直挺中原,则蒋介石的处境就要告急,整个战略格局就要改变。在7月4日的时候,毛泽东就下定了决心,改变陈谢纵队的使用方向,南渡黄河,直逼豫西,与刘邓成犄角之势,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心脏。
但这是有风险的,挺进国民党统治区,等于是不要后方去作战。而解放军的战略战术,从来都以有利的人民、有利的地形为依托。现在不要后方,挺进国统区去,结果会不会是孤军深入?更何况,蒋介石对山东和陕北发动的重点进攻并没有完全停止。
毛泽东也有顾虑,7月4日特地发电报给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及陈赓、谢富治征求意见,询问是否妥当。
对毛泽东这个大胆的想法,所有被问及的领导都赞不绝口。蒋介石把主力154个旅中的128个旅放在山东和西北,而内部守备兵力不足30个旅,这正是出击蒋介石心脏部位的天赐良机。只要三支部队一齐出动,刘邓直逼中原,蒋介石必定方寸大乱,疲于奔命。
此想法战略上看起来是缥缈的,但落实在行动上却是实在的。战术上一招不慎,只会损兵折将;但战略上一招不慎,却会满盘皆输。
当然,陈谢纵队使用于豫西还有战术上的有利因素。一是可以减少陕北粮食的压力,二是这里国民党兵力空虚,可以迫使胡宗南分兵于此,又可减少陕北战场的军事压力。
经过充分论证,在小河村会议上,毛泽东统一了大家的意见后,说:“我们决心不等敌人的进攻被完全粉碎,不等解放军在数量上在装备上超过对方,立刻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敌人兵力薄弱的中原地区为主要突击方向,实施中央突破,转入外线作战,直插敌人的战略后方,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从而改变整个战争的态势。”
23日,会议的第三天,毛泽东又致电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刘邓要“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陈粟谭率鲁中兵力并在刘邓到大别山后指挥陈(陈士榘)唐(唐亮)担负整个内线作战任务。”
一个改变中国内战格局的决定,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就完成了。
在座的所有将领们都感到了一个新的局面正徐徐展开,才一年时间,主力就可以打到外线去,战局的发展确实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
对蒋介石的战争,毛泽东还列出了一个时间表。“用五年时间来解决。”毛泽东激动地伸出五个指头,却比蒋介石多了几分理智几分冷静,“但这个时间不对外宣布,不像蒋介石那样,先说几个月消灭我们,不能实现又说再过几个月,到了现在又说战争才开始。”
彭德怀一直端坐在一条没有靠背的木凳上,他额头发亮,眼睛有神,思维一刻没有停止,他正在筹划着陈谢纵队出击豫西后,西野在陕北如何展开下一步行动。按照毛泽东先前的说法,陕北战场是一个战略牵制区,西北野战部队的任务就是把蒋介石的战略预备队牵制在陕北,配合其他战场的战略行动。怎样把胡宗南钳制在陕北,这是彭德怀思考的焦点。
胡宗南现在长进了很多,兵力轻易不分散,十几万兵力抱成一团,行则同行,宿则同宿。靠直接出击胡宗南来牵制他,效果不会很理想,弄不好还会被胡宗南的优势兵力反咬一口。彭德怀在脑子里把陕北战场形势过了一遍,渐渐把目光盯住了榆林。
邓宝珊与榆林
榆林可以称为一座塞外古城,原为陕西军阀井岳秀的老巢,从民国初年起他就盘踞于此,一直到1936年,死后其职由部下高双成继承。榆林坐落于长城脚边,西边有一条时断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