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志愿军维护停战协定的斗争
战争的阴谋,并公诸于世,使其失去国际信誉,在政治上陷于被动。1955年8月17日和1956年11月7日,中朝人民军队先后击落2架侵入朝中方面军事控制区上空的美方军用飞机。10日,朝中代表在军事停战委员会上对美方飞机侵越军事分界线的挑衅活动予以揭露和抗议,并提请中立国监察委员会派出视察小组进行调查后,将飞机的残骸和两名驾驶员的尸体、1名生俘的驾驶员交给了美方。在人证物证面前,美方的处境十分尴尬。1954年8月30日,美方派遣武装特务3人越过军事分界线,入侵我方非军事区进行破坏活动,我方民警当即将其全部抓获。对此事,军事停战委员会第4联合观察小组于9月1日进行共同调查,美方在铁的事实面前,不得不表示“遗憾”。随后,我方代表在军事停战委员会上向美方提出指控,并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人民广播,使美方在政治上更加被动。由于朝中方面严格遵守停战协定,高度戒备,并对敌方违反协定事件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政治上给了敌人以很大的打击,使敌方破坏停战协定有所顾忌,违反协定的事件逐年减少,使其不敢在朝鲜贸然发动新的战争,从而保持了停战局面的相对的稳定。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后,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并遵循着毛泽东主席“爱护朝鲜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指示,尊重朝鲜政府,团结朝鲜人民,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志愿军在战火中抢险救灾,抢救朝鲜人民生命,出现了罗盛教那样的国际主义战士;在战斗空隙中,尽一切力量帮助朝鲜人民,生产劳动。历时3年的战火,使朝鲜城乡一片瓦砾,广大人民灾难沉重。停战以后,朝鲜人民立即响应朝鲜劳动党发出的“一切为了加强民主基地,恢复和发展战后人民经济”的号召,投入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事业。志愿军广大指战员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并响应彭德怀的“以自己的劳动来帮助朝鲜人民克服困难,并以此为最光荣的任务”的号召,在维护停战协定的同时,把帮助朝鲜人民医治战争创伤、重建美好家园,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1953年11月12日,应中国政府的邀请,金日成首相率领朝鲜代表团到中国访问,与毛泽东主席亲切会见。为了全面地支援朝鲜人民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中国政府代表团的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副总理等,于12日至24日与朝鲜政府代表团在北京进行会谈,商定了如何援助朝鲜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等问题,两国缔结了《中朝经济及文化合作协定》,并发表了谈判公报。中国政府决定,将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12月31日止这一时期中,中国政府援助朝鲜的一切物资和费用,均无偿地赠送给朝鲜政府;并决定子1954年至1957年4年内,再拨人民币8亿元,无偿地赠送给朝鲜政府,作为恢复其国民经济之费用,等等。金日成首相这次访问取得的成果,把中朝友谊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战争刚结束,志愿军以建设祖国般的高度热情,参加了恢复重建朝鲜北半部的工作。指战员们奔赴平壤、成兴、新义州等重要城市的建筑工地和广大农村。他们的口号是:“工地就是战场”,“多流一把汗,多增加一分友谊”。其劳动热情就如同在战场上的士气那样旺盛。有一首战士的诗歌反映了当时志愿军的精神面貌:
志愿军铁道兵部队,与朝鲜人民共同努力,在停战数小时后,就使平壤至新义州的铁路畅通。而联结着这段铁路的清川江大桥仅从1953年1月到停战时止,就遭到敌机1200多架次,在桥的周围投下3170多枚各种炸弹的严重破坏。志愿军铁道兵部队决定用3个月时间重建这座大桥。全桥工程规模很大,仅用的铆钉连接起来即达7公里长。经指战员们日夜紧张地劳动,比原计划提前14天完成了任务,并节约价值40万元人民币的材料。停战3个月,即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