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将星蒙尘
的战场,可说是拎着自己的头在任职的;可是,他一生的事业也就从此开始了。
世宗嘉靖三十四年,他正式到浙江就职;上任后,他发现当时朝廷正式编制的卫所军根本无法上战场;战斗力差,军纪败坏,一听说倭寇来了,立刻丧了胆似的望风而逃,抢劫百姓的时候倒是个个争先恐后,杀良民冒功的事更是时有所闻;在百姓的心目中,这批官军甚至比倭寇还坏,哪里能仰仗他们驱逐倭寇,保家卫国呢?于是,他上书朝廷,请求罢去所部旧兵,重新招募、训练新军。
在得到总督胡宗宪的支持下,戚继光很顺利的在民风一向剽悍的金华、义乌一带招募了三千壮丁,编为新军,施以严格的军事训练。
他亲自教授这支军队击、刺等战技、武艺,并且针对江南一带迂回曲折多水的不利于大队人马驰骋的地形,以及倭寇善设伏、会冲锋、擅长短兵相接的作战法,研创出“鸳鸯阵”的阵法,以十二人为一个战斗小组,配合长短兵器、盾牌,组成一个机动、灵活、严密的集合体,适合近距离的搏斗。
除了战技、战术、阵法之外,他又特重军纪、军法,因此,这支军队在训练完成后,成为全国品质最精、效率最高的队伍,在此后的几场战役中,百战百胜,“戚家军”便因此而名闻天下。
嘉靖四十年,倭寇大举入侵浙东,第二年又犯福建,而全数被“戚家军”歼灭,浙东的倭乱遂告平息,戚继光因此而升官,进秩三等;“戚家军”也开始增募新的加入者,扩充人数,实力越来越强大,号称“无攻不克,无坚不摧”,再加上对百姓秋毫无犯,因此声望日隆;到了嘉靖四十二年,戚继光又会同了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两人的部队大败倭寇于福建兴化、平海一带;这一仗胜得荣耀之至,世宗皇帝特地为此告谢郊庙,论功行赏,戚继光得了首功,升官做了总兵,也在倭寇中多了个“戚老虎”的外号。
第二年,倭寇纠集了残余的部众万人,垂死挣扎似的孤注一掷的包围了福建仙游;戚继光领兵去救仙游,又把倭寇打了个落花流水,并且乘胜追击残余逃窜的人马,将福建境内的倭寇剿灭得一干二净,接着又与俞大猷联手,歼除了广东境内的残余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猖獗了二十年之久的倭寇这才全数平定,还给百姓一个安乐的生存空间。
两年后的隆庆元年,因为俺答犯大同、鞑靼土蛮犯蓟镇,威胁到了京师的安全,于是给事中吴时来上书建议即位不久的穆宗皇帝,调戚继光、俞大猷北上专训边卒,保卫京师,但当时朝廷的政策决定放弃以往由勋臣总两广兵的政策,改各置大帅,因此决议俞大猷仍镇南方,任广西总兵,与刘显的广东总兵共保南疆,而独调戚继光北上,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
这“北上”之调使戚继光开启了第二个事业的高峰——京帅的重要性当然非比寻常,他在军事方面的过人的才华有了更大的发挥的机会,使他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而他的军事才华得以不受任何牵制的充分发挥,结识并受知于“张先生”,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戚继光北调的这一年,正是张居正进入内阁的一年;向有“知人之明”的张居正,对戚继光的才华、能力不但重视、推崇,并且百分之百的信任他,赋予了他绝对的权力,也为他挡除了朝中的反对的声音,使他免除了复杂的政治层面的后顾之忧,在毫无掣肘的阻力下,他逐步的进行他再造本朝军事力量的鸿图。
镇蓟的十六年间,他又研创了许多适合北方的气候、地形的战术、阵法及武器,也训练出了为数更多的精锐部队;他又亲自考察万里长城的建筑,在城上加筑了墩台,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可以驻防百人;从山海关开始,在延绵两千里属于蓟镇边防的范围内修筑了一千两百座的墩台,费时五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