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内斗的后果
朝鲜自古就与中国关系密切,千年以来,无论双方所建的国名为何,朝代何名,国君何人,都无妨于双方的实质关系。
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原本为高丽王国大将的李成桂推翻了高丽王朝,自己坐上了王位,并改国名“朝鲜”;此后历经几代君王的经营,农经、文教都有可观,在外交上则向明朝通贡称属,在国内也治理得相当安定,两百年间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争发生过,百姓的生活也就十分富足安乐。
唯独在政治上,两百年间小有起伏;原来,李成桂以武人建国,形成了一股与旧势力对抗的新兴的政治集团,巩固了王权;三传到世宗,由于他贤明而崇尚文治,在位期间除了努力为人民谋福利以外,又设立了集贤殿来培养学子,因而促使文化兴盛,也开始产生“学而优则仕”的风气;在经历几代之后便形成了君主、勋臣之外的第三势力——士林。
但是,在前几朝,三者之间的势力还算“牵制得均衡”,只偶尔出现些此消彼长的现象,而没有产生太大的争端。
争端的开启是从成宗时代开始的——成宗时代完成的文物制度,受他重用而担任这个重大任务的新的政治集团便是“士林派”;士林的领袖金宗直既受成宗的重视,便有能力荐引了许多的弟子到朝廷任职,而与当时执政的卢思慎、徐居正、梁诚之、韩明浍等勋臣采取对立立场。
士林的理想是在建设一个充满义理和道德的社会,尊重学术与言论,而达到以文化立国的目标;因此,他们的政治信念是在于建立一个以读书人执政的体系,而排斥专制王权与宰相中心体制——这样的理念当然是与原先的既得利益者相抵触的,幸好因为成宗的回护,双方才没有在表面上导致激烈的冲突。
然而到了燕山君的时代,情况就不一样了;燕山君本人希望实行君主专制,因而对势力已发展得相当庞大的士林十分痛恨,于是大力打压;燕力君四年的“戊午史祸”和十年的“甲子士祸”中,被诛杀、放逐的士林,人数多到几乎完全绝迹于政坛。
但是,燕山君本人也因弹压勋臣、士林,杀戮过重,失德无道而大失人心,遂导致一部分的儒臣发动了政变,拥立中宗取代他为王
中宗即位后,再次重用士林;于是,士林的势力又逐渐抬头,也再次的陷入了与君王、勋臣的权力冲突的恶性循环中;中宗十四年,悲剧再一次的发生——在“己卯士祸”中;士林又大量的被杀、被逐。
但是,排挤了士林的勋臣势力也没能独享太久;中宗去世后,他的两名异腹子仁宗、明宗先后继立,造成了两个外戚集团的斗争,于是又发生了“乙巳士祸”,过程中也连累了不了士林;最后的结果就是双方的实力都削弱了不少。
这样的政治斗争的情况,直到明宗去世,现任的国王李昖继位之后才稍见改善。
由于士林不同于勋臣、外戚的结构,人员和数量都局限在少数的特定对象,而为广大的读书人的群体,并且透过书院和乡约的教育性组织,得以深入民间扎根,因而具有稳固的社会基础;当勋臣、外戚因权力斗争而双方实力大减的时候,士林仍有大批的源源不绝的读书人可以补充,因此,机会一来,他们又重新登上了政治舞台。
李昖国王即位之初,大量的重用士林,形成了士林政治;但是时间一久,弊端就出现了——士林的人数既多,朝廷的官职却有限,于是,“僧多粥少”,便不免产生你争我夺的现象,而形成了党争。
争端初起是为了一个“诠郎”的职位——在朝鲜官制中,“诠郎”的职位虽低,但却握有铨选官吏的大权,而且担任过诠郎的人往往能荣升宰相,因此人人想争取这个职位;而这个职位援例是由离任者推荐,管道相当狭窄;早先,金孝元因为有文名而被推荐,但吏曹膬议沈义谦却因为他曾阿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