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增援与打援
的小城市攻下来之后,再回头收拾归绥。如果“迅取”不成,“缓取”也不成,那就只好掏传统法宝,“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主力集结机动位置。小部队不断袭扰,久困重围,使敌粮尽弃城,然后歼灭之”。
可以想象,聂、贺在节骨眼上收到这样一份电报时,会是什么心境。所谓“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及诸如兵员素质、大兵团作战经验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一时都摆不上桌面,初步侦察结果还没完全出来,两老总就拍板敲定:立即攻城。
谈何容易!枪炮一响,对方坚固的城防体系当场显示威力,那些看似平淡的独立屋、水塔、小山包,顿时全都喷出火舌,明碉暗堡在新城旧城周围组成了一张张密密层层的火网,攻城部队的轻重武器在最初10分钟内发挥到极限,可效果几近于零,光听到子弹嗖嗖响,却伤不着人,而那些分量不足的炮弹落到哪里也只能见着一团烟火罢了,敌方高高低低的火网依旧红信乱飞。这时,包头方向王尚荣火急报告:独一旅两个团向禹王庙和包头火车站进攻受阻,战斗异常激烈,我方伤亡很大,兵力明显不足,咬着劲与敌方形成相持局面!
“要聂总!”贺龙操起电话,“我看这两块骨头不好啃啊,是不是调整一下部署?”
聂荣臻此刻也急得满头流汗:“你等着,我马上过你那边去,我们好好商量商量。这么拖下去不行,部队牺牲太大!”撂下电话,聂荣臻打马上路,从他的指挥部陶卜齐绕到归绥城西贺龙的指挥部,只用了十来分钟时间。贺龙站在门前,老远看到聂荣臻,没等他下马,大嗓门就亮开了:“我们改变一下突击方向,先啃一啃包头嘛,你看如何?”这正是聂总路上想定的方案。
两位老总都小瞧了包头!这座十来万人口的小城,虽然不比归绥显赫,但历来是黄河河套的重要门户。日本人占领时期就在城防方面下了大笔本钱,仅城外东北角禹王庙修筑的钢筋水泥碉堡,就可以火力控制全城东、北两大方向,而且地下还有两米多深的堑壕,直接通往城里,弹药物资源源不断。加之这里地势较高,只要有挺机关枪架在上面,居高临下,任凭对方多少兵力冲过来,也能从容不迫地挨个“点名”,弹不虚发。
“王尚荣手上不足3000人呢!”贺龙着急的就是这一点。他打马来到三五八旅,对黄新廷旅长说:“你跟秋里准备一下,给部队鼓把劲儿,今晚急行军,150公里,发扬发扬传统,连续作战,上去就干!”贺龙对三五八旅寄予厚望。
三天前,聂、贺已商定,由贺龙、李井泉率晋绥野战军主力和晋察冀的冀晋纵队第三旅(欠一个团)并第四旅的六团西进,紧急增援包头。两老总把战局摊开一分析,很快达成共识,都感到在兵力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与敌人对峙时间长了,消耗过大,弹药、粮食的供应会更困难。如果短期内没有大量兵力增加,分兵两处,又打归绥又打包头是难以做到的。
实际情况是:要么集中兵力打包头,要么集中兵力打归绥,要么两个都不打,主力东调回根据地,只留部分兵力巩固新开辟地区。最后,他们把种种想法连汤带水全部交给了中央军委。
军委回电很及时,选择了第一个“要么”:主力西进,先取包头。并特别强调要集中力量,让贺龙和李井泉率晋察冀部队主力和整个儿晋绥野战军一同西进,而归绥这边留下的确实是“部分兵力”,任务是作弹性围困,封锁、袭扰敌人。
这个方案等于把原由东而西的作战顺序变成由西而东。把有限兵力的重心先压到弱敌头上,比较而言,兵力优势就更容易体现一些。等到弱敌一破,部队也壮了一大截,那时再来同强敌交手,当然更有获胜的把握。虽说透风的漏洞很多,但就当时聂、贺手中那么丁点儿本钱的现实情况来说,中央军委的方案不失为上上良策。悟性极好的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