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南拉北打
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并以林、彭、罗、高、陈五人组织东北局常委。中央认为这种分工在目前情况下,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央相信诸同志必能和衷共济,在重新分工下团结一致,为克服困难争取胜利而奋斗。
东北局立即派高岗和谭政到五常,去请林彪回哈尔滨。
集东北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林彪,这回没发脾气。只是多穿了一件衣服,一路咳嗽着到了哈尔滨。
建立根据地成为当时的中心任务,东北局常委统一了思想认识。罗荣桓说:“修改东北局决议草案的依据,必须是去年12月28日《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在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亲手创建了无数根据地,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
党委决定由陈云起草新的决议草案。陈云在草案中号召广大干部:
丢掉汽车,脱下皮鞋,换上农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资格,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要统统到农村中去,完成发动农民的中心任务。
7月3日至11日,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林彪、彭真、罗荣桓、陈云、高岗、李富春、李立三、张闻天、蔡畅、林枫,候补中央委员黄克诚、王首道、谭政、陈郁、肖劲光、吕正操、古大存等。7月7日,大会正式通过了陈云起草的《东北的形势与任务》,即著名的《七七决议》。
东北停战15天后,又延长了4个月,此时关内已打得热火朝天。民主联军利用这段时间,实行剿匪和建立根据地的工作。
“千里驹”的最佳墓地
15天的停战很快就过去了,由于双方都没有从第一个回合的恶战中恢复过来,6月23日,双方宣布停战令继续有效。这对林彪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他一直担心蒋军会跨过松花江进攻立足未稳的北满解放区,甚至做好了放弃哈尔滨的打算。在全面内战爆发的这个夏季,关内狼烟四起,到处打得热火朝天,蒋介石捉襟见肘,顿显兵力不足,原拟调往东北的军队被关内战场死死拖住了。民主联军获得了极为宝贵的四个月的休养生息时机。
东北的国民党军打到松花江边已疲惫不堪,没有新的力量注入,杜聿明无力打过松花江。两个月后,喘息初定的蒋军开始恢复行动。新的攻势首先从热河发起,杜聿明将郑洞国派往锦州,指挥第13军、第93军等部向冀热辽军区李运昌部全面进攻。杜聿明意在割断东北解放区与华北解放区的联系,同时,巩固北宁铁路的安全,以利美援物资能源输入东北。当时,东北国民党军大部为美械装备,这些机械化部队物资消耗巨大,一旦交通线被截断,其战斗力将会锐减。
8月29日,第13军占领热河首府承德;10月4日第93军攻占赤峰;郑洞国基本实现了杜聿明的作战计划。其后,杜聿明开始着手实行他的第二步战略计划,即割断东北民主联军南满根据地与北满根据地的联系,继而消灭在辽东的民主联军部队,为下一步进攻松花江以北的民主联军主力扫清障碍。这就是他所谓的“南攻北守,先南后北”战略。为此,蒋军狂妄地叫嚣:要将共军南满部队“逼上长白山啃树皮,拱进鸭绿江喝凉水”。
南满军区经过本溪战役之后,实力受到很大削弱,主力只有第3纵队、第4纵队,大约5万人。其基干力量主要是从山东渡海过来的部队和最先进入东北的曾克林部。在1945年秋冬,他们是东北最早的一批“暴发户”,收编了大量杂牌武装而迅速膨胀起来。因此。部队成分复杂,许多投机分子和大量伪满军警人员混了进来,他们在蒋军大举进攻和我军受挫之时纷纷哗变和叛逃。此时的南满根据地正处于艰难困苦时期。
1946年10月19日,杜聿明调集8个师,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