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詩律 第四、五、六节
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如果用對仗,往往用在首聯。上面所引的絕句已有一首(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是在首聯用對仗的,現在再舉兩首為例: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郿塢
蘇軾
衣中甲厚行何懼?塢裏金多退足憑。
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
但是,尾聯用對仗,也不少見的。像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聯用對仗的。
首尾兩聯都用對仗,也就是全篇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上面所引王之渙《登鸛雀樓》是全篇用對仗的。下面再引兩個例子,一個是首聯半對半不對,一個是全篇完全用對仗:
塞下曲
李益
伏波唯願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隻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絕句四首(第三首)
杜甫
兩固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有人說,“絕句”就是截取律詩的四句,這話如果用來解釋“絕句”的名稱的來源,那是不對的,但是以平仄對仗而論,絕句確是截取律詩的四句:或截取前後二聯,不用對仗,或截取中二聯,全用對仗;或截取前二聯,首聯不用對仗;或截取後二聯,尾聯不用對仗。
(二)古絕
古絕既然是和律詩對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詩格律束縛的。它是古體詩的一種。凡合於下面的兩種情況之一的,應該認為古絕:
(1)用仄韻;
(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當然,有些古絕是兩種情況都具備的。
上文說過,律詩一般是用平聲韻的,因此,律詩也是用平聲韻的。如果用了仄聲韻,那就是可以認為古絕。例如:
憫農(二首)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籽。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江上漁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裏[62]!
從上面所引的三首絕句中,已經可以看出,古絕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李紳《憫農》的“春種”句一連用了三個仄聲,“誰知”句一連用了五個平聲。范仲淹的《江上漁者》用了四個律句,但是首聯平仄不對,尾聯出句不粘,也還是不合律詩的規則的。
即使用了平聲韻,如果不用律句,也衹能算是古絕。例如:
夜思
李白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疑是”句用“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舉頭”句不粘,“低頭”句不對,所以是古絕。
五言古絕比較常見,七言古絕比較少見。現在試舉杜甫的兩首七言古絕為例:
三絕句(選二)
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
自說二女嚙臂時,迴頭卻向秦雲哭。
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
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第一首“惟殘”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說”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不合律句。尾聯與首聯不粘,而且用了仄聲韻。第二首“縱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