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3章 禅的影响(上)
旦,质明,正北面而拜。(钱时《慈湖先生行状》)

    如王守仁是:

    (8)孝宗弘治五年,二十一岁,“始侍龙山公(其父王华)于京师,遍求考亭(朱子)遗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沈思其理,不得,遂遭疾。”弘治十一年,二十七岁,“一日,读晦翁上宋光宗疏,有曰:

    ‘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乃悔前日探讨虽博,而未尝循序以致精,宜无所得。又循其序,思得渐渍洽浃,然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也。”武宗正德三年,三十七岁,“春至龙场。……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文成公全集》附《年谱》)

    “忽觉此心澄然”,“忽中夜大悟”,是禅家的顿悟,不是孔门的“学而时习之”,“不知老之将至”。尤其王守仁,悟之前还有长时间的不契,这心的旅程,与禅门的修持经历简直是一模一样。

    13.3诗学

    道和禅拉上关系,很自然,因为戴天履地,由生趋死,都想问个究竟,不甘于不识不知;而且,不管是中年逐鹿,还是临去结缨,都想明道全身,心安理得。这用现在的话说,两家是同路人,虽然各有心事,某时某地,借借火,甚至搭一段车,总是理所当然的。诗和禅的关系就不是这样。大分别是对于“情”的态度。诗要情多,最好是至于痴。“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精神是执着而难割难舍。禅对于世间事,是必须没有执,必须能舍。舍,要忘情,要无情;如果痴,那就只好跑出山门,不共住了。这是说,两家在这方面水火不相容,无法同路。但是天地间有些事就是怪,不能携手的竟携起手来:诗家用禅理讲诗,禅家借诗体表达禅意,唐宋以来竟成为司空见惯。自然,两家出入的量有显著区别,是诗家入多出少,禅家入少出多。

    这里只说诗家。诗家借禅说诗,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说严羽“只是以禅喻诗,而诸家则是以禅衡诗”,又说严羽已经说过“论诗如论禅”(《诗辨》四的释)。袁行需先生《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诗与禅》说得比较清楚,是: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以禅喻诗。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

    这三种,都是诗家借禅家的工具,以期把自己的家当修整得更精美。自然,对于诗,禅家的工具并不是都有用,诗家只是挑自己需要的。这可以化简些,说只是“诗作”和“作诗”两个方面的某种性质的进口设备。具体说,诗作方面取的是意境的“超凡”;作诗方面取的是入手的“妙悟”。先说超凡,两家有相通之处。诗所写是创造(取现实的丝缕重新编织)的意境,用来满足诸多渴想而难于在现实中获得的欲求。意境各式各样,其中一类是淡远,或说有出世间意,与禅境相似,而没有禅那样决绝。分别还是在于情的性质以及有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意境超凡,可是其中还蕴涵着对于闲适生活的淡淡的甚至不淡淡的爱。云峰志璿禅师“不知谁住原西寺,每日钟声送夕阳”也是意境超凡,但心境是随缘兼看破,不是恋恋。有淡淡的爱是“似禅境”,随缘而不恋恋是“真禅境”。似非真,可是无妨虽不能之而心向往之,以求越靠近,超凡的味道越浓。求味道浓,有若有意若无意的,如王维的有些诗作就是。时代靠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禅外说禅简介 >禅外说禅目录 > 第13章 禅的影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