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附录二
质为依据的,这性质就是“约定俗成”。你要通“约”,通“俗”,自然只能用“熟”的办法。不错,各种语言都是有规律的,就是说,表示某类的意思,一般是用某种模式,如“动宾”“动补”等等。但这规律很概括,而且常常容许例外,真到用的时候,就不得不多靠约定俗成。举例说,活动触及或影响另一物这类意思,我们用动宾的模式表示,如踢球、坐车、买书等等,可是机械地用这个模式,不说“我醉酒”而说“酒醉我”,那就错了。这是句法范围内的情况。词法就更灵活了,比如用文言,你称老朋友为“故人”可以,称为“故交”也可以,却不能类推而称为“故友”,因为故友的意义是死去的朋友。谁定的?不知道,反正约定俗成了,我们就得照办。

    熟的要求,或说结果,是把一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印在脑子里。脑子里有这个表达习惯,或说有各式各样的模式,看到新的,模式相同的自然会重合,于是鉴往知来,就会确定这新的是什么意义。举例说,读到“雨雪”“雨霰”“雨雹”,知道意义都是由天上降什么,一次读到新的是“天雨粟”,比照旧模式,立刻了解这是由天上降粮食。如果脑子里没有这许许多多的模式,看见生疏的就会莫明其妙。求脑子里印上种种模式,除熟以外没有别的办法。熟来自“多读”,也是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当然,多读只是粗略说,如果进一步探求,还有读什么、怎么读、时间怎样安排等问题需要解决。这里只能概括地点一下,是读要读好的,精读与博览协调,时间要放长,排均匀(虽然不必天天如此,总是次数多一些好)。多读也要有基础,是“勤”,用《荀子》的话说是“锲而不舍”。其实,如果能够锲而不舍,时间化整为零(比如每天平均半小时),学文言就可以不成为负担。

    这就找到学文言的一种秘方,“养成习惯”。为什么说是秘方?因为它是勤的牢固的支柱,保证有效。我有时想,人的活动或者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来自或主要来自本能,如“吃”和“呼吸”等,这是“天命之谓性”,用不着以人力培养坚忍性。另一类就不然,如读书,尤其读文言作品,似乎不是本能所要求,就需要多用些人力,培养坚忍性。低年级学生初接触文言,一见倾心的大概没有,想学会,非勤不可,就最好用这个秘方,求养成习惯。开头也许要捏着头皮,但即使捏着头皮,也必须锲而不舍。这样,随着时间的流过,面生的文言渐渐变为面熟,摺皱的眉头渐渐松开,终有一天,眼前没有文言读物会感到缺点什么,这就是习惯养成,其后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谈起养成习惯这个秘方,还应该说说“兴趣”这个怪玩意儿。说它怪,因为它既是习惯的母亲,又是习惯的女儿。是母亲,意思是靠它可以产生习惯。我当年盲人骑瞎马,开始就是靠它养成读文言的习惯的。那读的是。现在想,如果碰到的不是而是《钦定四书文》,那情况就会完全两样。就学文言说,这件事很小,意义却重大,是,为了习惯较容易养成,选择文言读物,早期无妨多照顾一些兴趣。举实例说,《齐民要术》和《东坡志林》都是名著,初学时就以选用《东坡志林》为好,因为读时可以少皱眉,有利于锲而不舍。兴趣还是习惯的女儿,因为养成习惯之后,兴趣就会出生,并逐渐成长,直到手里有文言读物就高兴,没有就烦闷,至此,兴趣主宰一切,所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以上多读求熟、以熟求通的方法,会有人不同意。理由是,老一套,不科学,因而少慢差费。多快好省的办法是以纲统目,精读一些名篇,以之为样版,认清规律,一通百通。这用意是好的。思想必致化为行动,于是表现在报刊上是连篇累牍的辨词性、分析句子结构等等。表现在练习题上也是连篇累牍的辨词性、分析句子结构等等。我对这种主要寄希望于规律的少读求速成的办法一直有怀疑。理由很多,这里难于详说。可以简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文言津逮简介 >文言津逮目录 > 附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