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又来砍了吗
    1994年9月4日,大桥政太郎在日本《产经新闻》发表文章说:“没有一个证人亲眼看到(南京)大屠杀的发生”。

    美国学者认为,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属于“耻感文化”,他们的行为是依靠外部的约束力来监督,根据别人的态度来决定的。

    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头版:“南京马路上尸首累累。有时要先移动尸体,汽车才能通行。”

    中国学者说,研究南京大屠杀,并不是要煽动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复仇情绪,而是要帮助人们认识历史珍视和平。

    一个普通的中国观众在看完电影《南京!南京!》后写了一封给所有日本人的信:“你们的首相,一年又一年,参拜靖国神社,那里供奉着当年侵略中国的甲级战犯,你们向他们鞠躬,为他们烧香,你们认为,这是你们大和民族的骄傲!那么我们呢,我们怎么向我们的前人交代,怎么向那些被你们集体屠杀、强暴、用作活体实验的几十万中国人交代?”

    “斩”在日语里也是“砍”、“杀”的意思,“千人斩”是来自日本武士的一种称号,意思就是这个武士很厉害,杀死了上千个人。武士们都为这个称号而努力。日本民间流行一个故事:有个武士得到了一把新刀,便召集朋友,说我们今夜去试刀吧,大家都表示愿意来看。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看见桥头有一个乞丐睡着了,映着月光看去倒像是个肥壮的人。那么就砍这个家伙试试吧,“唰”地抽出刀来,当下砍了下去,随即又跑回来聚集在一起,说不逃其实也可以吧。大伙问砍着了没有,啊,还真砍着了,还砍到了板桥上呢。那么再去看看吧,回过去走到桥头,站在乞丐前后,那乞丐爬起来喝道:“又来砍了吗?”

    这个故事当然是在讽刺武士的懦弱。不过值得指出,这便是“过斩”,武士可以随便试刀砍人。据日本辞典里介绍:“在武人执政的时代,武士为练习武术,或试刀的利钝,于夜间立于静僻的路旁,出其不意地砍杀过路的人。”日本诗人还曾歌颂这种砍人的武士:“眼看着斩的俨然坐着的地藏尊。”

    前后600年的武人统治中,这样被莫名其妙杀害的人不计其数,只剩下了这样一个桥头的乞丐,来吆喝一声。这就是日本人的杀人风俗。在南京大屠杀中,许多中国平民就是被这种杀人比赛杀害的。

    1937年12月的南京,弥漫着一种颓败和绝望的气氛。国民党宋希濂部挡在城门,却挡不住潮水一般的残兵败将。十几名日军在教堂发现了无数难民,其中还有大量的中国军人。日军恐惧地大叫援兵,可中国人根本无意抵抗,麻木呆滞地举起了双手……

    2011年5月11日,中国导演陆川拍摄的影片《南京!南京!》在美国纽约正式公映。同时,中国导演张艺谋拍摄的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进入尾声,该剧由中美影星参演,制作费超过6亿,这让被《南京!南京!》触动的日本右翼人士神经还未安定下来,又再一次让他们觉得坐立不安。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认为,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属于“罪感文化”,他们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依靠内省和反思,靠内心中的信仰原则来自我约束。而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则是属于“耻感文化”,他们的行为是依靠外部的约束力来监督,日本人的行为是根据别人的态度来决定的。他们有祈祷幸福的仪式,却没有祈祷赎罪的仪式。这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决定了这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待世界的态度,以及对于这个世界的责任。

    中国儒家思想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将其中的“耻”单独拿出来做了一番改良,以符合日本社会的传统。日本没有类似于基督教的信条,也没有中国人那种相信正义的信念。在日本人的眼里,良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实际的价值。所以日本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原则模糊,对于善良与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日本,我误解你了吗?简介 >日本,我误解你了吗?目录 > 1、又来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