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95《长恨歌》
流言”里写道,我喜欢上海人。我为上海人写传奇。写他们的时候,每时每刻都想到上海人。她说: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型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流言”便是这种“奇异的智慧”的结晶之一。流言盛产于冠冕堂皇的上海之暗底的弄堂之中,与飘浮其上的冠冕堂皇不仅不搭界,而且还有点我行我素、分庭抗礼的意思。这使流言极具民间性,或者说极具民间色彩与民间身份。

    流言之所以为流言,一定是在暗地里的,私下里的,本地里的。它就像上海本地话,发声送气音调间,总显得有点急促,有点迫切,嘈嘈切切的,怀着小秘密似的。它不像正史正言,要么一言九鼎,要么被一言九鼎所取代。它可能是无耻的,是粗鄙的,但却是真实的,本分的,坦然的。它即便有粉饰,有虚构,有想象,但绝不道貌岸然,唯我是尊,舍我其谁。它飞长流短,真假并存,从不排斥真相,甚至本身即是真相。它在想象中流淌,在流淌中扬弃,去芜存精,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因为它是在暗地里的看不见的,因此没有什么天敌可以完全剥夺它的存在。正因为流言“街谈巷语”的性质,它就如张爱玲所说的,会是“真正的性灵文字”。张爱玲喜欢以流言做传奇,就是以这种性灵文字通款文学,而文学却长命无绝衰。 因此,流言看起来表面好似一时一时的,灰飞烟灭的,短命的,但它其实是前赴后继的,暗涌不断的。王安忆是这样感觉“流言”的性质与意义的:“这些流言虽然算不上是历史,却也有着时间的形态,是循序渐进有因有果的。这些流言是贴肤贴肉的,不是故纸堆那样冷淡刻板的,虽然谬误百出,可谬误也是可感可知的谬误。”这也许就是不说是海派文学,起码也是张派文学长命无绝衰的底子。

    我们曾跟着王安忆的起头,高屋建瓴,然后穿堂入室,直抵作为上海背景弄堂中最隐蔽的褶皱里去。但是,如果没有流言产生于其中,那么上海弄堂就是个死建筑。弄堂因为流言的产生而证实了自己的生命与思想的活力。弄堂是流言产生与流通的地方,流言百无禁忌地恣肆在弄堂里,带活了弄堂的空气,使弄堂鲜活,充满生命。若弄堂没有流言,那弄堂一定是死的,是徒有其表的,弄堂只有跟着流言,才会在流言中生生不息。与其说王安忆的有张派文学的影子,莫如说是原来不是上海人的王安忆尽数洞悉了这种“奇异的智慧”,并接续了这种“奇异的智慧”。只有握住流言,才能真正握住一把在弄堂里转瞬即逝的光阴,才能真正握住上海的飞尘。一种历史的文化的飞尘,才能抵达上海实在的内核,上海才能钻进我们的心里。因为流言才真是“上海弄堂的精神性质的东西”。“它们是上海弄堂的思想。”上海是属于弄堂的,弄堂的流言是上海城市平凡而永恒的言说。

    上海城市的文化本质是弄堂的,弄堂生活的本质是流言的,流言的本质是女性的——女性的代名词在这里开始富有性政治的气味。

    三

    弄堂是家居的,流言是家常的,它们交织成为上海这座城市日常生活的气味与民间气息。它与石库门里又细碎又简陋的灶间一起,嘈嘈切切,忙忙乎乎,貌似无所事事的,却无所不在的,坚实绵密地填充了城市似水流年的巨大虚空的日子。

    这样的日子,只能是女性的日子。既往的历史,把这样家常日子界定给了女性。女性在弄堂的深处蠢蠢蠕动着,衬起弄堂上面那些凝然高耸的炫目的光点与光线。那些光是属于男性的。人们眼里只愿意、或更容易看到光,看到浮华,女性处于暗底之中,她们被光亮造成的巨大暗影所藏匿,人们不容易看到她们,或更容易忽略她们。她们不是因为不存在或因为小而被忽略不计,反而是因为太过广大,太过天经地义而被忽略不计。人们看她们用的是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95《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