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著的廉政观
国文兄打来长途,说他有位朋友办着一份杂志,请他约些名人写点有关廉政建设的文章,并说张洁、叶楠、晓声等都写了。有了那些名家谈廉政,我就没有什么话说了,因为我肯定同意他们的意见。不过,由于我呆在远离北京的“老少边穷”地区,倒经常能接触到许多最普通的老百姓,不知怎的,也许我是井底之蛙,一提起“中国国情”、“中国特色”,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仿佛他们比东南沿海及中原大城市的人更能代表“国情”和“特色”。这些人,我也不能说是“群众”。因为如我把他们称为“群众”,他们的看法就成了“群众意见”。这太严重、太政治化,我这篇短文承担不起。想来想去,只好把我接触的这批人叫做“土著”。
中国“土著”对于廉政的看法,的确与报刊杂志上登的观点很不相同,也颇有趣。据我听来,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
一类,只注重看领导人或官员的个人生活作风,所谓“生活作风”,因为土著们本身的生活就极简单,所以也仅仅是看吃、穿两项罢了。比如,这个官员平时吃得很清淡,只爱吃家乡饭,最大的奢侈不过是来碗红烧肉,穿的衣裳打着补丁,生平不爱钱,甚至手连钱都不碰,那么,这位领导人或官员即使把这地方治理得民穷财尽,冤狱遍地,土著们评论起他来都会一致称赞,不管他办了多少坏事,糟蹋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土著也认为他是“好心办了错事”,不但会原谅他而且仍十分崇敬,离任时或逝世后,还会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对他依依不舍,万分怀念。在土著的心里,“廉”和“政”是分开的。
把“廉”和“政”分开的另一种土著心态却恰恰相反,只看“政”不顾“廉”。有个土著曾跟我说:“妈的!只要这个官儿把咱们的生活搞好,把经济搞上去,他坐啥‘奔驰’,哪怕他坐‘桑塔纳’呢(这个土著以为‘桑塔纳’比‘奔驰’高贵)!他要高兴,咱们还愿意用人抬轿子天天抬着他去上班。至于玩女人嘛,咱们县上至少有二十万女人,他一天玩一个,一年也才三百六十五个,够他玩的!”我瞠目以对,不知再和他说什么,因为他的头脑里恐怕还没有现代政治中“廉政”这一概念。
头脑里没有“廉政”概念的土著非常普遍。办点事要请客送礼,和结婚过年时要招待亲朋好友一样成了风俗习惯,已经深入到民间。假如我持反对态度,定会遭他们的白眼,我倒变成不懂人情世故的人了。而他们对收礼的官员,内心里也决没有一点蔑视,认为收了礼就是“受贿”,不收礼就是“清廉”。只是在官员收了礼却不办事的情况下,土著们才有点抱怨。你如不信,可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某些节目与所谓“法制文学”的某些文章,很多制造假药、销售伪劣商品的人和贩卖妇女儿童的人,当记者问起他们“知不知道这是犯法”,不是很多犯人都回答“不知道”么?问起受害者,受害者也不知道受了害可以到什么地方去申诉,好些人还根本不知道自己受了害。这不由得常使我感叹,我们国家是最最重视“政治学习”的,四十多年来全国花在有组织的“政治学习”上的时间和金钱,肯定超过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但我们“学”的东西跑到哪里去了呢?我们“学”的是什么东西呢!“学”来“学”去,结果是全国有近四分之一的文盲和更多的法盲及科盲。
什么叫廉政?“不知道!”
其实,官员收了礼,是愿意给你办事,不收礼,便是不准备给你办事的表示,已是人人心中有数的了。有人说这种歪风邪气是改革开放后搞市场经济才出现的。可是土著们不这么看。和我一起曾在农场劳动的土著说,“你忘了?那阵子,男人入党要请客喝酒,女人入党要把身子贴进去;男‘知青’不提着北京二锅头就迁不成户口,女‘知青’不跟书记睡觉就上不了大学哪?”追根溯源,这种现象还是至今仍有人留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