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金风吹我寒,秋月为谁白
    《韩熙载夜宴图》

    1945年秋天,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预备在北京定居,正巧遇到一座清代王府出售,看房后很是满意,谈妥了价钱,预备买下来。恰在此时,他偶然听说绝世精品《韩熙载夜宴图》落在了北京一古玩商手中,忙赶去看画,鉴定为真品后,当场决定以五百两黄金的高价买下,之前筹划已久的买房计划自然泡汤。

    得到此画后,张大千视为无上珍宝,还专门制作了一枚“东南西北,只有相随无别离”的印章,加盖在图卷上。然而到了1951年,旅居香港的张大千移居国外时,突然以筹措路费的名义,将手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及五代南唐董源的《潇湘图》、元代方从义的《武夷山放棹图》以低价卖给了一位朋友,其中,《韩熙载夜宴图》只卖了两万美金。不久,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时任国家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的郑振铎赶赴香港,从张大千那位朋友手中以原价购回了三幅画作。张大千最终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将三幅国宝巧妙地留在了祖国大陆,现均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关于《韩熙载夜宴图》创作缘由,有两种不同说法:《宣和画谱》记载说,后主李煜打算重用韩熙载,得知其“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棵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顾)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五代史补》则说,韩熙载晚年生活放纵,“伪主(指李煜)知之,虽怒,以其大臣,不欲直指其过,因命待诏画为图以赐之,使其自愧,而(韩)熙载自知安然”,李煜想借此图来规劝韩熙载,希望他有所悔改。无论如何,此画是顾闳中奉诏而作是确认无疑的。据史书记载,另一待诏周文矩也曾作《韩熙载夜宴图》。元人汤垕在其著作《画鉴》中记载:“李后主命周文矩顾弘中图韩熙载夜宴图,予见周画二本;至京师见弘中笔,与周事迹稍异。”可见元代时顾闳中、周文矩两画尚在。

    顾闳中,生卒年不详,江南人,南唐元宗、后主时为画院待诏,擅画人物,是目识心记的写生高手。周文矩(约907~975),江宁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为人美风姿、擅丹青,颇具精思,工画人物,尤擅仕女,多画宫廷生活,传世作品有《琉璃堂人物图》、《重屏会棋图》、《宫中图》。二人齐名为五代的人物画大家,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现传世的《韩熙载夜宴图》世代记为顾闳中所作,因其画卷题跋中有:“顾闳中,南唐人,事后主为待诏。善画,独见于人物。是时中书舍人韩熙载,以贵游世胄,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杂搡,欢呼狂逸,不复拘制。李氏惜其才,置而不问。声传中外,颇闻其荒纵。然欲见于樽俎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此图乃顾闳中之所作也。”但经文物专家沈从文先生考证,此画并非顾闳中原作,而是北宋人所临摹,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是画中人物除韩熙载、僧人德明、状元郎粲三人外,其余男子皆穿绿衣,这是降官的服色,正好是南唐投降后不久宋朝颁布的法令,降官“例行服绿,不问官品高下”,此令至淳化元年(990年)始废;二是画中凡闲人均“叉手示敬”,这其实是宋人礼仪。

    无论作者是谁,就人物画而言,《韩熙载夜宴图》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千年以来,凡有此画著录的各书都对它有极高度的评价。

    这幅画全长三米,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当晚韩熙载夜宴中的情形,共分五段,每一段画面以屏风相隔——第一段“听乐”,描绘韩熙载在宴会进行中与宾客们听歌女弹琵琶的情景,表现了宾主全神贯注侧耳倾听的神态;第二段“观舞”,描绘韩熙载亲自为舞女王屋山击鼓,宾客都以赞赏的神色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似乎都陶醉在美妙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韩熙载夜宴简介 >韩熙载夜宴目录 > 金风吹我寒,秋月为谁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