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0章 晋商
激励机制,鼓励商人运粮到北边,换盐引去贩盐,然后再来图利自己。

    当时的山西商人就在这个环境之下,凭借这样的便利条件,他们囤积大批粮食运到北边,拿盐引换河东盐、长芦盐、山东盐。河东盐就在山西,长芦盐、山东盐就在附近的滨海地区。由此他们可以和当时的徽商平分秋色。但是,经过长达百年的运营之后,这个制度产生了重大问题——腐败。当地官员拿着这个盐引不给山西商人,而给自己的亲戚,如自己的小姨子,或者自己的表弟,让亲属去牟利。所以亲属不用运粮食,也能得到盐引。而辛辛苦苦的山西商人把粮食运过去,搞不好还拿不到盐引,被打一顿都有可能。因此,这个制度被破坏了。当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明朝政府拨往9个边防据点的饷银也逐渐增多。因此,在明朝中期,政府开始允许用银两换取盐票。于是政府又推出一个新制度,叫做“开中折色制”。

    开中折色制始于1492年,明朝政府规定,商人不用再到北部边疆用粮食换盐票,在内地就可以到盐运司用银两换取盐票。也就是说运粮食的议案全部取消不要了,你们拿钱来换盐引,拿钱来买这个盐票。这么一来,摧毁了整个山西商人,因为山西商人已经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就准备去换盐引的。这个法案一出来,这么多粮食卖不出去,造成山西商人的几乎集体破产。山西商人当时不叫晋商,叫什么呢?叫盐商。所以山西商人是靠卖盐巴发达起来的。这样一来,山西商人先前具有的地理位置优势荡然无存,对盐票的控制也没有了,再加上官员腐败,山西盐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但是我在这个时刻要给山西商人,所谓盐商一个很好的评语,叫做危机。什么叫危机,有危才有机,有危险才有机会叫危机。当时的山西商人并没有因此被打垮,因为明朝败亡了,清朝起来了。清朝的创建者满族人是当时的北方异族,所以清朝跟蒙古之间是互相通婚的,蒙古族与满族关系很密切,因此北方相对安宁。当时北方产什么东西呢?北方产人参、貂皮、灵芝等等。南方产什么呢?铁锅、盐巴、茶叶。而北方跟南方的贸易交界点又是山西,所以山西商人得了清朝的地利之便,加之北方没有战争等外患,于是就开始贸易,可以算得上是“国际贸易”了。当时没有货币,读者知道当时怎么做贸易吗?因为北方蒙古那边的人非常需要铁锅,但他们自己不会造铁锅,必须得由山西商人从南方运铁锅给北方,那怎么换呢?山西商人就说他要换貂皮。好,臂如一个大铁锅放这里,就把貂一只只放进来,貂是小动物,一只只放到铁锅里面,等到那些貂把铁锅占满以后,好了,铁锅给你,貂给我。这就叫做以货易货,双方都认为讨到大便宜了,都觉得对方傻里傻气的,把貂放满铁锅就给我了,傻死了。所以这个交易很愉快,大家都很高兴。

    二、晋商的厄运:大清朝的败落

    晋商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最成功的商帮,是与他们的勤奋和战略眼光分不开的。清朝时,山西商人垄断了中国北方的贸易和资金调度,但他们并没有把目光局限在国内,还开拓了广大的国际市场,不仅插足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触角伸向欧洲市场。在莫斯科、彼得堡、朝鲜和日本等十多个地区,都有过山西人开办的商号或分号。

    榆次的常家从中国输出夏布,从朝鲜输入人参,被称作“人参财主”;介休的范家,几乎垄断了对日本的生铜进口和百货输出。曾有人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

    但是当时的山西商人做的还不只是如此,我认为这个时候才开始叫做晋商。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大家推崇,因为这个时期的晋商,开创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产业链经营。我最近出了两本书,叫做《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分上下两册,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可是我告诉各位,在大清王朝的初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郎咸平说:谁在谋杀中国经济简介 >郎咸平说:谁在谋杀中国经济目录 > 第10章 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