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速度回落到400%”
超常规的发展速度,诱发了企业家超常规的膨胀雄心。在1994年8月南北联合之时,三株提出的经营目标是,当年度销售1亿元,第二年保3争5,第三年保9争16。可是,转眼到了1995年,三株的目标突然放大了上百倍。在《人民日报》上刊出的三株第一个“五年规划”中,吴炳新提出的目标是:“1995年达到16亿元至20亿元,发展速度为1600%—2000%;1996年增长速度回落到400%,达到100亿元;1997年速度回落到200%,达到300亿元;1998年速度回落到100%,达到600亿元;1999年以50%的速度增长,争取900亿元的销售额。”
这一连串的“增长”和“回落”,赫然以新闻和专题报道的方式刊登在中国最著名的新闻报纸上,带来了令人晕眩的惊诧。很多企业界人士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数据剪下来,毕竟那都是一个个转眼就将到来的年份,他们都十分好奇地想求证三株神话到底是一个泡沫还是一个真实。也就是在这时,一些清醒的专业人士开始了对三株的认真关注。吴炳新可能没有想到,尽管这些豪情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将激发市场的热情和员工的激情,可是,他也将承担公布这些数据所必须承担的企业家的预期信用。
或许正是为了实现这些惊人的目标,三株“向前切入销售,向后切入科研”,开始了多元化的经营。在接待巨人集团史玉柱时,吴炳新曾经说道,“你不该挣的钱别去挣,天底下黄金铺地,不可能统吃,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但能克制欲望的人却不多”。言犹在耳,可是真的到了自己的天地里,吴炳新似乎也很难分辨清楚哪些是属于他的“黄金”,而哪些不是。
在吴炳新的设想中,三株应该走的道路是,首先研制出一个成功的拳头产品,并为此设计出一套全新理论,以产品加理念铺开一个庞大的营销网络;在网络四处蔓延的同时就不断开发出一个又一个新产品,填装进这个网络之中;待每个新产品成熟后,又裂变出一个个子系统;最终形成“大医药大保健”的产业格局,把三株建设成一个不衰的“日不落生物制品王国”。
这个宏伟设想是无所谓对与错的,成功了便自然是对的,失败了则肯定是错的,就好像他在农村的牲口栏圈和茅厕墙上刷广告一样。在1996年这一年,三株先后推出了“赋新康”、“生态美”、“心脑康”、“保腾康”、“吴氏治疗仪”等产品。1997年上半年,三株一口气吞下20多家制药厂,投资资金超过5亿元,之后又计划再上一个饮料厂。
吴炳新在一次研讨会上说:“就连世界名牌可口可乐也无法与我们相比……将来与可口可乐比高低,去占领国际市场。”很快,三株的产业触角延伸到了医疗、精细化工、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物理电子及化妆品等6大行业。
与此同时,三株的组织队伍也出现了超常的膨胀,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其母、子、孙公司管理层扩张了100多倍。
著名财经记者方向明先生曾形象地描述道:
创业之初三株的体制是一种“长颈鹿结构”——细长的颈部支起高昂的头,使之中心能高瞻远瞩,而大区、省级指挥部是精干的身躯,地级子公司一插到底是其灵活的四肢。虽然整个体形略显修长,但由于结构紧凑依然健步如飞。
但是,这种体形随着躯干臃肿而演化为“恐龙结构”——省级与地级变成效率不高的中间管理阶层,而县至乡村的办事处和工作站变成行动迟缓的手足,由于陷入大量琐碎管理事务,高度集中的小脑袋也不再那么灵敏,随着市场环境的陡变,这个恐龙形结构的应变能力就显得十分的弱小了。
“长颈鹿”与“恐龙”的描述仅仅是对三株组织结构上的一种反思。就深层次上剖析,更为致命的似乎是,从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