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网络世界的原罪
    中国企业界似乎有一个宿命般的怪现象:数十年以来,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产业领域中,充当领跑者的企业无一不在中途出局。瀛海威的故事无非再添了一个令人扼腕的案例而已。

    张树新与瀛海威的故事,几乎可以被看成是中国网络业界成长史的一个缩影。

    她自称是“全行业犯错误最多的人”,她所犯过的某些错误日后成为整个业界成长的养料。比如,人们开始用期权的方式来稳定和激励员工,开始引进风险投资和谋求股票上市来解决创业资金的短缺。然而,她犯下过的另一些错误则仍然在这个年轻而狂躁的业界里像流行病一样地四处蔓延。

    夸大其词、似是而非、故作惊人之举、喜摆时尚噱头,如此等等,竟成为这个业界中的青年精英们共同的职业特征。由于创业的启动资本并非来自于辛苦的原始积累,由于对财富的膨胀存在着迷幻般的梦想,致使这些高学历、悟性极好而又极为自负的青年们往往轻视企业成长的规律,轻视一些最基本的管理和经营原则。

    如果一个摆了3年水果摊的小贩有一天突然像发现了真理一样地逮到人就说,“我终于悟到了一个道理,摆水果摊最关键的是要有钱赚,是要能够摆得下去”,每一个被他拽住衣领的人肯定都会把他当成弱智。

    可是,在1年前的It行业,如果哪个人宣称是为了赢利而构筑自己的网站,那肯定要被轻蔑地嗤之以鼻。具有讽刺意义的正是,在“烧掉”了几亿元的风险资金后,我们年轻的网络业CEO们才恍然大悟地互相传授起一个真理:对一个网站而言,赚钱是重要的,生存才是根本。

    此外,至今还有很多网络英雄们固执地认为他们才是“网络秘籍”的唯一发现人。他们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些为他们的网站投下“种子资金”的风险投资商们购买的“预期”并不是这个网站的明天,而是现实的纳斯达克市场上的中国概念的冷热。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哪一家风险投资商会把手中的中国网络股权持有到这家网络公司赚钱为止——除非他找不到出手的下家。

    中国的网络世界里还出没着数不胜数的没有原创精神的投机分子。正是他们在第一时间将大洋彼岸的最新网络动态“空投”到幼弱的中国市场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概念热浪。在这样的炒作中,天真的传统企业、股民及各级政府的资金成为他们制造神话的助燃剂,资本市场上那块“中国概念”的金字招牌被一点点地刮去层层“金粉”。在青年精英们那种充满了激情而不无梦幻的经营姿态的背后,却未必有着超越前人的、成熟的经营理念。其鲁莽、草率及不了了之,甚至会造成人们对新企业的质疑乃至厌恶。

    与以上现象相关联的是,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尽管中国的网络产业取得了飞速的进步,尽管我们的上网人数每年以翻番的速度递增,可是,由于泡沫现象的泛滥,我们的注意力实在是被太多的网站模式和纳斯达克神话给分散了。我们与欧美国家的距离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跟国际巨头相比,中国It企业在硬件设备和商用软件的开发上根本不具备竞争和对话的能力;在网络文化的构筑上,中国的It从业者至今没有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以及对现实产业经济的贡献上,中国的It企业是口号大于行动,概念大于技术。事实上,互联网将影响人类生活的深刻度,取决于It技术与现有经济形态和产业群体的嫁接度,而不仅仅是很多人所以为的普及度上。可以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2000年11月,美国Gartner研究机构发表一份报告称,到2002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超出美国的可能性为90%,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国;但同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加速度相比,年轻而消费能力低下的网民对于网上商务来说,“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败局Ⅰ简介 >大败局Ⅰ目录 > 网络世界的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