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四章 1935年:大收编
祥熙看成眼中肉刺,必欲拔之而后快。张公权在行动上更是让孔祥熙十分难受,为了表示对中央政策的愤怒,他大幅减少公债储备,从1931年12月的7200多万元一下子降到1934年12月的2500多万元,并公开声称要抵制不合理的政府公债。中国银行的资产占全国银行总资产的23%,几乎四分天下有其一,在它的示范效应下,民营银行对公债的热情大大降低,孔的赤字政策眼看着难行其道。

    就在经济危机最为严峻的时刻,孔祥熙施展合纵连横之术,突袭中国银行。他知道凭一己之力,还很难将张公权击倒,于是暗中联合了两大高手,一是连襟国舅宋子文,一是黑社会老大杜月笙。宋子文在财经界的影响力之大是有目共睹的,他被迫辞职后,不再在政府系统担任职务,而是发起组建了一家名叫“中国建设银”的公司——我们不久将知晓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什么了,他与孔祥熙的关系很平淡,甚至可以说矛盾重重,不过此次却为了共同的利益又站在了同一战壕中。1935年2月初,孔、宋在汉口开秘密会议,确定了突袭步骤,此案得到蒋介石的认可。

    2月13日,由杜月笙出面发请柬,邀请上海金融界和实业界的大佬们开会商议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有钱又有枪的杜老大邀约,谁也不敢不给面子。会上,作为政府代表出席的孔祥熙突然抛出一个动议,他建议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组成一个“三行小组”,对陷入绝境的上海工厂给予“尽可能的贷款援助”。此议一出,当然引来实业家们的大欢迎,他们如同久旱逢雨,一呼啦全站在的孔祥熙那边,杜月笙更是拍桌子大呼叫好。张公权等人甫闻此议,一时间不知如何应对,如果反对,那就将与工厂主们势同对立,如果同意,却不知道孔祥熙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张公权于是提出,贷款是当然的事情,不过要讨论细节,并且,所筹资金应全数贷给工厂。孔祥熙当场一口答应。

    15天后,实业界与金融界再度开会,还是杜月笙主持,为了形成舆论上的压力,孔祥熙这次没有到场,却通过上海发行量最大的《申报》以电报的方式继续倡议成立“三行小组”。此时,宋子文则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上海市商会、地方协会等组织中频繁活动,还策动一些中小工厂主组成了中国工商业救济协会,对银行家集团形成了强大的催逼压力。就这样,上海企业家被人为撕裂成实业与金融两个阵营,孔祥熙一时间成了上海经济复苏的“大救星”。3月9日,在他的主持下,各方人士第三次聚会,形成决议,由中国银行牵头组成援助财团,提供500万元的无抵押贷款和一亿元的抵押贷款。3月20日,孔祥熙郑重其事地向中央委员会提交议案,决定发行一亿元的以海关税为保证的公债,张公权、陈光甫等人提出,此项公债必须用于援助实业界的抵押贷款,张还迅速开始安排贷款的有关细节事宜。

    事件如果按这样的逻辑演进,实业界当是最大受益者,银行界尽管承担了金融风险,也是应尽之责任。可是,接下来的峰回路转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就在一亿元公债被确定后,3月23日,孔祥熙突然宣布了一条让人瞠目结舌的决定,政府出于管制的需要,要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增发它们的股票,一亿元公债将不再按原来设想的贷给工商业者作救济之用,而是要用来购买两行的股票。孔给出的理由是,这样可以增加两家银行的信贷能力,以更好地克服萧条的困难。他并且以财政部的名义,指定了购买金额的分配,其中2500万元和1000万元分别购买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股票,3000万元作为增加中央银行的资本,剩余的3500万元作为弥补政府的欠债,对工商业的直接救济贷款则一分钱也没有。

    这个方案最荒唐的地方在于,第一,银行的定向增发没有任何的溢价,第二,政府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简介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目录 > 第十四章 1935年:大收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