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900年:国变中的商人
是其他阶层的人们所不及甚至不能理解的,他们因自己的事业而形成了一股特别的力量。在有些时候,竟让人觉得他们也许是真正勇敢的人。
在晚清,张謇与盛宣怀是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的两大代表人物,对比两人事业格局,十分有趣。
自1895年之后,盛宣怀的注意力全部投注在钢铁、矿产、铁路和银行等领域,这些公司均属于资源性行业,需得到强大的政府政策扶持,因垄断而具有暴利性。张謇的事业则在纺织业、围海养殖等民生产业,在这些领域中,进入已无门槛,国际资本聚集,是一个充分竞争性市场。两人事业,上下游泾渭分明,竟隐然成了规律,在后来一百年的中国经济中,国营资本大多循的是盛式路径,而民营资本走的正是张謇道路。
1900年之后,就当张謇的纱厂生意十分兴隆的时候,江浙一带的民间资本也迎势而上,纷纷投资于现代的民生产业。其中,对日后影响最大的是无锡荣家兄弟。
1902年3月,一家保兴面粉厂在无锡西门外梁溪河畔的一个土墩上悄悄开业了,它的占地有17亩,工人三十个,最显眼的是它有四套法国造炼的大石磨,引擎60马力,磨出来的面粉又细又白,每日夜可出面三百包。它的主要投资人是荣宗敬(1873-1927)、荣德生(1875-1952)兄弟,共集资3.9万两白银。荣家兄弟出身贫寒,太平天国起事期间,无锡遭遇战乱,荣氏一门几乎灭绝,其父因为在上海铁铺当学徒才幸免于难,十多岁时,两兄弟就背着一个小包裹到广州、上海等地谋生计。因头脑活络、手脚勤快,他们竟慢慢的有了一些积蓄,到1896年,他们与父亲一起在上海开出了一间广生钱庄,自己当起了小老板。又过了几年,钱庄生意清淡,父亲也因病去世了,兄弟俩决定转行去做面粉厂。
当时国内已开业12家机器面粉厂,最出名的就是老状元孙家鼐家族开办的阜丰面粉厂,保兴是最小的一家。工厂从一开张那天起就不顺利,当地乡绅告荣家兄弟私圈农田,还投诉他们搞了一根大烟囱正对着学宫,有碍风水。一场官司风波打到了两江总督府,幸好总督刘坤一是个洋务派,把讼书给驳了回去。面粉生产出来以后,销路也很差,头一个月就积压了上千包,因为江南人以大米为主食,面粉销路在北方,荣家兄弟从来就没有跨过江,对那边的市场是两眼一抹黑。开厂一年多,其他股东就灰心丧气撤了资,两兄弟只好把名字改成茂新,重新去办了注册。
天下的生意都是咬牙熬出来的。荣家兄弟渐渐显出了经营上的才干,他们先是物色到了营销上的能人,专门去打开北方市场,他们在销售上还动了很多脑筋,比如在面粉包里随机放进一块铜元,做为“彩头”,给消费者带来意外的惊喜,这种促销花样在很多年后仍然有效。1904年,东北爆发了日俄战争,面粉需求陡然增加,生意一下子就好了起来。两兄弟还十分重视新技术的投入,1905年,他们得知英国的制面设备比法国的要好,马上决定购进六部英制钢磨机器,生产能力顿时就翻了一番,不久后,他们得悉美国研制出了新的面粉机,性能更加优良,于是又下决心举债采购。
荣家兄弟是一对十分奇特的组合,兄长荣宗敬长得浓眉方脸,英气逼人,做起事来雷厉风行,手段霹雳,弟弟荣德生则面圆耳长,慈眉善目,行事慎思笃定,稳健保守。两人在衣着上的区别也很明显,老大喜欢穿西装,整日发蜡闪闪,老二终年是青衫长褂,一付乡绅打扮。这种截然迥异、颇为互补的个性也充分体现在生意上,甚至成为了荣氏事业得以壮大的最重要的保证。荣宗敬大胆扩张,见到机会咬住就上,他的经营哲学是“只要有人肯借钱,我就敢要,只要有人肯卖厂,我就敢买”,是一个典型的激进战略痴迷者。在进口美制面粉机时,需12万两白银